第250章 李军宋美然进军香港(1 / 3)

加入书签

“一鸣哥,你怎么总说过来,却一直没有动静啊?我们都等急啦。”

李军在电话里对吕一鸣说。

的确,吕一鸣早已经忙完了亚运会,本来想办完纪念长征六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就启程去广东。

但,老爸却一病不起。

“唉,一直没跟你们说,我老爸病了,医院建议放支架,他不干。

一直保守治疗呢。”

吕一鸣语气中流露出疲惫。

“那,你还是先别过来了。

在北京继续干呗。

也挺好的。”

李军安慰着吕一鸣。

“啊,你找我不会有什么事吧?有什么话就直说。”

吕一鸣和李军虽然很久不见,但说话还是小的口气,交情一直都在。

“我们打算去香港碰碰运气,我媳妇她现在做家政,最近我们调查了,感觉那边养老行业需求很大,想看看。

本来想着请你给策划策划的。”

李军说。

“你小子真行啊,那你们怎么过去啊?”

吕一鸣不禁问。

“我那老二是香港生的,香港居民,我俩就算探亲。”

李军说。

“哈哈,这空子让你们钻得。

成,回归前我就靠着你了,我也算有个香港亲戚啦。”

吕一鸣拿李军“开涮”

总是那么信手拈来。

“呵呵,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

李军在拍胸脯了。

九七回归前的香港,人心浮动,有不少香港居民忙着移居海外。

而中英谈判还在艰难进行,中方态度十分坚决,九七年,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要收回香港。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香港的街头弥漫着不安和焦虑的气氛。

人们纷纷议论着香港的未来,回归后的香港会是什么样子?

然而,迷茫也伴着清醒,香港工商界人士,积极回应中央政府决策,港人治港的呼声愈高涨。

爱港、护港的香港人坚定地相信香港的未来,他们积极组织民间团体,参与基本法的讨论,以极大的热情投资内地,对改革开放中的市场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

港货成了时尚的代名词。

在北京,如果有人说你:“够港的”

,就是夸你很时髦。

港货中的服装,电子表是标配,同时涌进内地的还有带着港腔的电视剧,流行歌曲。

广东毗邻香港,粤港之间从语言到风俗多共通。

深圳成立特区后,许多港人跨过深圳河,到内地办厂,虽然只是来料加工,却一时间把深圳从“小渔村”

变成了“世界电子工厂”

而来深圳的人,云贵川占了不小的份额,他们在工地、在工厂流水线上奉献着青春。

在深圳的街道上转转,你看到最多的是湘菜馆、川菜馆,而且是正宗的川湘味道,不像是江南那样被改造的川湘味。

说明许多川人把深圳当成了第二故乡。

“我之前好像没跟你说过,我们策划了一个庆祝回归的活动,跑了好多年了,估计最近就快办成了。

到时候,我拍下来把带子给你寄过去看看。”

吕一鸣说。

“好啊,我们这麽多年没回去了,挺想北京的。

对了,宋美然让我问问,你老爸为什么不愿意放支架啊?是怕手术有风险吗?”

李军说。

“哪儿啊,我老爸说什么都不愿意用进口的,我们那邱大教授又说国产的不过关,事情就这麽搁着了。”

吕一鸣显得很无奈。

心脏搭桥手术,尤其是放置支架,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极高。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