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田地里(4 / 6)

加入书签

黄宁蹲下身,抓起泥土捻了捻,“今年的底肥下得足,明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不远处的棉花地里,嫩黄的芽已经长高了些,叶片舒展着,像一只只小手在风中招手。

那个曾是扒手的铁匠也在地里帮忙,手里拿着特制的小锄头,小心翼翼地给棉苗松土。

“将军,您说的棉花真能长出雪来?”铁匠的动作还有些生疏,却格外认真。

黄宁笑着点头,“到时候让你第一个尝尝做棉衣的暖和。”

从棉田回来,路过瓜田时,守瓜田的老汉正摘了个熟透的西瓜,见黄宁过来便非要塞给他。

“将军尝尝,这是头茬瓜,甜着呢。”老汉的手背上沾着瓜汁,亮晶晶的。

黄宁接过西瓜,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切开,鲜红的瓜瓤里嵌着黑籽,咬一口,甜汁顺着嘴角往下流。

“真甜。”黄宁递给老汉一块,“您老的手艺越来越好了。”

老汉笑得合不拢嘴,“都是按将军说的法子种的,多施草木灰,少浇水,瓜果然甜多了。”

黄宁看着瓜田尽头新盖的瓜棚,比以前的结实多了,“晚上守在这里不冷吗?”

“不冷不冷,织锦匠给做了厚棉垫,暖和着呢。”老汉指了指棚子里的棉垫,上面还绣着简单的花纹。

离开瓜田时,黄宁特意绕到纺织坊,里面的织布机还在哐当作响,织锦匠的儿子正教新招来的几个姑娘接线头。

“将军来得正好,您看这匹锦缎。”织锦匠的儿子拿起一匹水绿色的锦缎,上面织着缠枝莲纹,格外精致。

黄宁摸了摸锦缎的质地,“这是要做什么用?”

“前太守的女儿说,想给学堂的孩子们做些新被褥,用这锦缎做被面,既好看又结实。”织锦匠的儿子脸上带着自豪。

黄宁点点头,“做得好,用料上别省着,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睡得暖和些。”

走出纺织坊,见前太守的女儿带着几个姑娘从山上下来,药篮里装满了各种草药,其中一个姑娘的裤脚还沾着泥。

“今天采到不少何首乌,能给学堂的先生们补补身子。”她举起一株带着泥土的何首乌,脸上沾着草叶。

黄宁注意到她的鞋子湿了,大概是踩了露水,“山路滑,下次还是让士兵跟着。”

她低头看了看鞋子,小声道:“已经麻烦他们很多次了,不好意思再开口。”

“保护百姓是他们的职责,有什么不好意思的。”黄宁说着,让随行的士兵去库房取几双防滑的麻鞋来。

姑娘们听到这话,都偷偷笑了起来,前太守的女儿的脸颊红得像熟透的苹果。

商队头领这时赶着马车从城外回来,车上装着满满的盐袋,见黄宁便喊道:“将军,这次的盐颗粒细,纯度高,您要不要看看?”

黄宁走过去,抓起一把盐看了看,果然比上次的更白净,“好,按老规矩分下去,记得给学堂多留些。”

商队头领拍着胸脯保证,“放心吧将军,早就留出来了,还特意磨成了细盐,方便孩子们做菜用。”

黄宁刚要说话,却见一个士兵匆匆跑来,手里拿着封信,说是从北边送来的加急信。

拆开信一看,原来是北边的百姓寄来的感谢信,说按照《农桑辑要》上的法子种的谷子丰收了,还附了些新磨的小米。

“快把小米送到学堂,让厨房给孩子们熬粥喝。”黄宁把信小心地折好,放进怀里,心里暖暖的。

回到城中时,已是正午,市集上又热闹起来,卖馄饨的摊主正吆喝着,蒸汽在阳光下凝成一道彩虹。

黄宁走到馄饨摊前,要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