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田地里(3 / 6)
。
黄宁转头看她时,正有片阳光落在她发梢,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他突然想起母亲曾说过,心善的人眼里会有光。
两人并肩站了片刻,谁都没有说话,却听见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大概是收到了黄巢送去的山楂。
“我该回医疗所了,还有些药材要晾晒。”她率先打破沉默,提起药箱转身时,裙角扫过地面的水洼,溅起细小的水花。
黄宁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才想起袖袋里的润喉糖还没送到学堂,连忙加快脚步往那边走去。
学堂的院子里,孩子们正围着黄巢带来的山楂欢呼,老书生站在廊下含笑看着,手里还拿着本没编完的教材。
“将军来了!”有个孩子眼尖,举着颗山楂就跑了过来,山楂核还嵌在嘴角。
黄宁蹲下身,掏出油纸包分给孩子们,看着他们把糖块塞进嘴里,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
老书生走过来,手里拿着支新削的毛笔,“这是用黄鼠狼尾巴做的,比以前的兔毫笔更顺手,孩子们练字都起劲了。”
黄宁接过毛笔,笔尖柔软而有弹性,“是谁做的?”
“就是那个以前总偷东西的孩子,现在跟着笔匠学徒,手艺进步得快着呢。”老书生叹了口气,“真是多亏了将军给他们指了条明路。”
黄宁望着教室里整齐摆放的桌椅,想起刚收复这片土地时,这里还是片废墟,如今却充满了生机。
夕阳西下时,黄宁回到府中,刚换下湿衣,就见黄巢捧着坛酒进来,说是西域商队带来的葡萄酿。
“尝尝鲜,听说这酒要埋在地下三年才好喝。”黄巢给两个杯子倒满酒,紫红色的酒液在杯中摇晃。
黄宁抿了口,酸甜的滋味在舌尖散开,带着阳光的暖意,“比咱们的米酒柔和些。”
“商队说明年想在城外开个酒坊,用本地的葡萄试试。”黄巢给自己又倒了些,“我看可行,到时候能给百姓多些营生。”
黄宁点点头,目光落在墙上的地图上,那里用红笔圈出了十几个待建的驿站,“等驿站建好了,商路就能通到更远的地方。”
两人喝着酒,聊着各地的见闻,窗外的月光渐渐爬上来,照在桌上的空酒杯里,像盛着两汪清水。
夜深时,黄巢起身告辞,走到门口又回头道:“前太守的女儿是个好姑娘,你要是有意,我去帮你说合说合?”
黄宁脸上一热,端起酒杯掩饰道:“喝酒喝酒,说这些做什么。”
黄巢笑着摇摇头,带上门时,故意把脚步放得很轻,生怕惊扰了什么。
黄宁独自坐在灯下,拿出前太守的女儿给的麦冬,捻了几粒放进茶杯,热水冲下去时,浮起细小的泡沫。
他翻开案上的账簿,上面记录着城中的收支,每一笔都清清楚楚,从粮食产量到布匹数量,甚至连孩子们用的笔墨纸砚都记得详详细细。
看到“新学堂课本短缺”几个字时,他提笔在旁边批注:让国子监的学生多抄录些,分发给各乡。
窗外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已是三更天了,他却毫无睡意,索性起身走到院子里。
月光下,那棵老槐树的影子落在地上,像幅水墨画,他想起小时候母亲总在树下教他认字,说“宁”字就是要让百姓安宁。
如今,母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摸了摸腰间的玉佩,裂痕处被摩挲得格外光滑。
第二天一早,黄宁去了城外的农田,农夫们正趁着雨后的好天气播种冬小麦,绿油油的种子撒在地里,像撒下了无数希望。
“将军,您看这土多肥。”一个老农抓起把泥土给黄宁看,黑黝黝的泥土里还带着草叶的清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