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重大国策(1 / 2)
宰相大人,这位曾经在朝堂之上犹如女皇得力臂膀的权臣,如今却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
以往,他总是毕恭毕敬地执行女皇的旨意,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精准地传达着他对女皇的忠诚与敬畏。
他的眼神中总是带着一种谦卑与顺从,这种眼神就像是臣子对君主最纯粹的敬意表达。
在朝堂之上,无论是面对女皇提出的重大国策,例如关乎国家领土完整的边境战争决策,还是琐碎的宫廷事务,如宫廷宴会的安排等。
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用他那沉稳而洪亮的声音表示支持,并以极高的效率去贯彻执行。
他的支持不仅仅是口头上的附和,更是通过实际行动,调动自己所领导的官僚集团的力量,确保女皇的旨意能够顺利地在朝廷上下推行。
然而现在,他在朝堂上的言变得模棱两可,态度含糊不清。
曾经,他的言辞如同犀利的宝剑,能够精准地剖析政策的利弊,为女皇的决策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他的分析往往基于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深入的了解,他能够权衡利弊,提出最符合国家利益的建议。
可如今,当讨论到关乎国家未来走向的重大事务时,他总是避重就轻,话语中充满了似是而非的表述。
比如,在关于是否要加大对北方边境防御投入的讨论中,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坚定地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去分析利弊,而是说了一堆模棱两可的话。
他提到边境防御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国内其他地区的展需求,看似两边都兼顾,实则两边都没有明确的态度。
这就像是在天平的两端都放置了砝码,却没有让天平倾向任何一方,这种态度的转变让人不禁对他的动机产生怀疑。
他所领导的官僚集团势力庞大,犹如一棵盘根错节的参天大树,其根系深入朝廷的各个角落。
这个集团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官员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这个庞大的官僚体系中,有许多是他的门生故吏,他们通过科举或者举荐等方式进入官场,而后凭借着与宰相的关系在官场中步步高升。
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科举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许多学子十年寒窗苦读,渴望通过科举进入官场。
而宰相作为朝廷的重要人物,他的举荐或者赏识往往能够让学子们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一旦这些学子成为他的门生,他们就会对宰相感恩戴德,在官场中唯宰相马是瞻。
这种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师生情谊,更是一种利益同盟。
在官场中,他们相互扶持,共同谋取利益。
还有一些官员是因为同乡关系而紧密地团结在宰相周围,在古代社会,同乡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纽带。
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在异地为官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如文化差异、地域歧视等。
他们相互扶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地方势力。
这种地方势力在朝廷中往往会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会为了同乡的利益而共同声,影响朝廷的决策。
一旦他的立场生动摇,整个官僚体系可能会陷入分裂。
那些依附于他的官员们,就像一群迷失方向的羊羔,会根据他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立场。
他们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长期依赖于宰相的领导与指引,一旦失去了这个主心骨,就会在政治的浪潮中不知所措,从而导致整个官僚体系陷入混乱与分裂的危险境地。
这些官员平日里习惯了听从宰相的指挥,他们的仕途升迁、权力获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宰相的举荐和庇护。
在古代官场的权力架构中,这种依赖关系是极为常见且根深蒂固的。
对于这些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