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o章 孩子的攀比心有多重(2 / 2)
>
就连老师的一些无意举动,也可能间接助推攀比。
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表扬“某某同学的作业本封面真漂亮,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本意是鼓励孩子爱护作业本,却可能让其他孩子觉得只有买漂亮封面的作业本,才能被老师表扬,回家后就要求家长买同款封面的本子。
运动会后给获奖同学的奖品,如果是比较精致的文具套装,没获奖的孩子会盯着奖品看很久,甚至会说“要是我能获奖,也能有这么好的文具了”
。
这些校园里的细节,本无引导攀比的意图,却因为孩子单纯的认知,变成了需要拥有更好东西的暗示。
这是校园现实对孩子认知的塑造,也是人性对美好事物的自然向往:孩子还没有建立成熟的价值观,他们对好与坏、贵与贱的判断,大多来自校园里同学的反应和老师的态度。
就像有些孩子原本对用什么文具、背什么书包不在意,可看到校园里大多数同学都在讨论“哪款笔更好用”
“哪个牌子的书包更酷”
,也会慢慢被带动,开始向家长索要“和同学一样的东西”
。
课堂上,有人因为家长买不起同学都有的高端学习机,上课不敢举手言,生怕老师叫到自己时,同学会注意到“他没有学习机,肯定跟不上进度”
。
小组讨论时,有人因为没有去过同学都去过的网红科技馆,当大家聊起科技馆的体验时,只能低头沉默,哪怕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说,怕被同学说“你都没去过,懂什么”
。
甚至在班级评选文明学生时,有人会觉得自己没有好看的衣服、没有新潮的文具,肯定选不上,连报名的勇气都没有,这些校园里的心理落差,像小石子一样压在孩子心里,让他们本该轻松的校园生活,多了不该有的焦虑和压力。
更让人心疼的是,有些孩子会因为校园里的攀比,开始隐藏真实的自己。
比如有人因为家里条件普通,每次同学问“你周末去哪里玩了”
,都会谎称“去游乐园了”
,其实周末只是和家长去菜市场买菜。
有人因为没有参加过同学都在学的高端兴趣班,当大家聊起学钢琴、学马术时,会假装自己也在学,甚至会编造“上周学了新曲子”
的谎言。
他们用谎言来掩盖没有的尴尬,却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失去了在校园里做自己的勇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