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o章 孩子的攀比心有多重(1 / 2)
孩子的攀比心,从来不是不懂事这么简单。
它是看到同学背新款书包时眼底的羡慕,是炫耀爸爸开豪车来接时的得意,是因为穿旧鞋子而不愿参加运动会的退缩,更是在“别人有我没有”
的落差里生出的委屈。
这些藏在童真里的攀比,藏着人性对被关注的渴望、对融入群体的期待,也藏着现实环境,尤其是校园环境对孩子认知的悄悄塑造。
校园作为孩子每天停留最久的场所,成了攀比心滋生、酵的重要土壤,看懂校园里那些具体的攀比场景,才会更清晰地明白:孩子的攀比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他们在群体中感知自我、寻求认同的稚嫩方式,却也可能在校园的隐形规则里,变成成长的隐形负担。
孩子的攀比,从来不是成年人眼里“比财富、比地位”
的复杂形态,而是聚焦在校园里触手可及的日常事物上,每一个校园场景的小细节,都可能成为攀比的。
教室里,有人带来带密码锁的网红文具盒,课间一打开就吸引一圈同学围观,没拥有的孩子会反复摩挲自己的普通铁文具盒,下课后悄悄问家长“能不能也买一个带密码的”
。
美术课上,有人用的是进口水彩笔,颜色更鲜艳、笔头更细腻,用普通水彩笔的孩子会刻意放慢绘画度,怕自己的作品因工具不够好被同学比下去。
就连课间操后的补水时间,有人拧开的是带卡通贴纸、能测温的智能水杯,没这种水杯的孩子会把普通保温杯藏在身后,等同学不注意时再快喝水。
这些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校园小事,在孩子的世界里,却是“能不能被大家围拢”
“是不是和同学一样酷”
的关键。
校园里的集体活动,更会让攀比心变得直白。
运动会前选运动员,有人穿的是名牌运动鞋,会故意在同学面前踩踩鞋底说“这鞋跑起来特别轻”
,穿旧运动鞋的孩子明明跑得很快,却不敢主动报名,怕别人说“你鞋子不行,肯定跑不过人家”
;班级组织春游,有人背的是限量版的户外背包,里面装着进口零食和折叠坐垫,背普通书包、带家常零食的孩子会悄悄把书包往身后挪,不愿让同学看到自己的不一样。
这背后是人性对归属感的本能追求:在校园这个小集体里,和别人一样就是安全的、被接纳的,不一样就可能被孤立、被忽视。
就像有人因为穿了洗得白的校服外套,午休时宁愿坐在教室角落,也不愿和同学一起去操场玩,怕被嘲笑“外套旧得亮”
。
有人因为没有能拍照、语音的智能手表,每次同学围在一起比步数排名,谁收到的语音消息多时,都只能低头假装看书。
他们不是真的想要那些东西,而是害怕在校园这个熟悉的集体里,因为没有而被排除在小圈子之外。
孩子的攀比心,本质是想融入校园群体的渴望,只是他们还没学会用分享玩具、帮忙值日这种更成熟的方式表达,只能通过拥有一样的校园物品来寻求认同。
校园里的小圈子文化,会让攀比变得更明显。
有些班级里,几个同学形成的小团体,会默契地比装备:比谁的笔记本是明星联名款,比谁的尺子上有更多功能,甚至比谁的橡皮擦是进口的、香味更特别。
没加入小团体的孩子,会刻意模仿他们的选择,比如看到小团体里的人用某款笔,就吵着让家长买同款,只希望能通过拥有一样的东西,被小团体接纳。
有些时候,同学间的玩笑话也会变成攀比的导火索,比如有人开玩笑说“你怎么还在用这么老款的书包,我去年的都已经扔了”
,看似是玩笑,却会让被说的孩子心里泛起委屈,转头就向家长索要新款书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