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小人最爱惹是生非(2 / 3)
非的深层逻辑,是对“确定性关系”
的破坏欲。
稳定的人际秩序中,小人往往处于边缘位置,而混乱的关系网络里,他们反而能找到缝隙。
社区广场舞队原本排练得好好的,领舞的威望很高,队里就总有人在休息时跟人嘀咕:“我看领舞最近选的曲子都偏向年轻人,是不是故意排挤咱们这些老队员?”
部门里两个主力同事合作项目很顺利,就有人私下跟其中一人说:“我瞅着搭档最近跟领导走得挺近,你这部分功劳可别被他占了去”
。
他们害怕“所有人都和睦相处”
,因为这会让自己失去被需要的理由,于是不断抛出类似的猜测,用怀疑瓦解信任。
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他们需要持续的涟漪证明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破坏欲背后,是对“被孤立”
的恐惧,通过让所有人都陷入相互猜忌,自己反而能成为“唯一安全的倾诉对象”
。
这种破坏欲还体现在对“规则共识”
的消解上。
业主群里明明约定“晚十点后禁广告”
,有人偏在十一点代购信息,被提醒了就说“就一条怎么了,这么较真干啥”
;公司规定“请假需提前三天申请”
,有人临时有事要休假,就跟领导说“同事上次不也是当天请的假吗?凭啥我就不行”
。
表面看是不拘小节,实则是通过挑战规则制造混乱,再在混乱中建立自己的特殊通道。
一个总以“忘了”
为借口迟到的人,本质上是想测试制度对自己的宽容度;一个常在家庭聚会上说“家人做菜太咸”
“晚辈成绩不行”
的亲戚,实则是想享受“别人不敢说只有我说”
的特权。
惹是生非的行为模式,往往带着“低成本高回报”
的算计。
比起通过实干获得认可,制造矛盾的成本要低得多,几句闲话、一个眼神、一次拖延,就能搅动全局。
而回报却可能十分可观:小区里有人想让物业把绿化带改成停车位,知道反对的人多,就故意在业主群里说“负责人家的亲戚开了建材店,说不定想趁机承包改造工程”
,搅得人心惶惶,最后物业为了平息争议,竟默许了他先划一个车位;车间里有人嫉妒同事拿了季度奖金,就散播“他那批货其实有瑕疵,是质检睁了眼”
的谣言,害得对方评优被搁置,自己则趁机接手了重要订单。
这种“低成本”
特性,让小人对惹是生非形成路径依赖。
他们清楚,大多数人面对琐事纷争会选择退让,因为“不值得浪费时间”
,而这恰恰成为他们得寸进尺的理由。
就像街头的碰瓷者,算准了车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心理,用微小的投入换取利益。
但这种算计也存在反噬风险。
过度的惹是生非会逐渐消耗他人的耐心,最终让自己陷入“无人信任”
的困境。
楼上住户总在背后说邻居坏话,今天说东家夫妻吵架,明天传西家孩子早恋,时间久了,大家见了他都绕着走,连快递员都知道“给那户送件别敲门,放门口就行,他家爱打听”
。
办公室里总有人挑拨同事关系,最后部门调整时,没有一个团队愿意接收他,只能被调去做边缘工作。
就像反复敲响的警钟,次数多了便会失去警示作用,小人的频繁冲突最终会让所有人麻木,甚至主动屏蔽其存在。
值得深思的是,惹是生非的土壤,往往存在于“规则模糊”
或“奖惩失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