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o章 穷人羊性(1 / 3)

加入书签

在社会观察中,人们常以“羊性”

形容特定群体的生存状态:温顺、从众、缺乏攻击性,在规则与压力面前倾向于妥协。

这种特质在资源匮乏、机会有限的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并非道德批判,而是对生存逻辑的现实映射。

“羊性”

的要特征是对风险的极致规避,这源于穷人对“生存底线”

的高度敏感。

对于掌握资源较少的群体而言,一次失败可能意味着生存链条的断裂。

失业者不敢轻易辞职,哪怕遭遇不公;摊贩面对城管的驱赶往往选择快退让,而非争执;低收入家庭在教育、医疗等决策上,优先选择“最稳妥”

而非“可能性”

这种妥协并非懦弱,而是长期资源稀缺塑造的安全算法。

就像羊群在草原上对狼的本能回避,穷人对“冲突”

的回避本质上是对“生存成本”

的计算:争执可能带来罚款、受伤或时间损耗,而这些成本是他们难以承受的。

正如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中描述的,底层群体的“顺从”

往往是一种“日常形式的反抗”

,用不合作的合作,换取生存空间。

同时,“羊性”

表现为对规则的绝对服从。

在等级化社会中,穷人更倾向于将社会规则内化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这源于他们缺乏打破规则的资本:没有人脉化解违规后果,没有财富承担试错成本,更没有话语权重构规则。

于是,“按规矩来”

成为最安全的生存路径,哪怕规则本身并不公平。

这种服从逐渐内化为心理习惯,形成“不敢争取、不愿质疑”

的行为惯性。

羊群的典型特征是从众,个体在群体中获得安全感,同时也失去独立性。

穷人的“从众性”

同样源于对“孤立风险”

的恐惧。

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环境中,“与众不同”

可能意味着被排斥。

例如,在城中村的租客群体中,若有人尝试联合维权,往往会被其他租客视为“惹事者”

,因为多数人担心出头会招致房东的报复,宁愿维持现状。

这种“不带头、不反对、随大流”

的心态,本质上是个体在缺乏保护机制时,对群体庇护的依赖。

此外,信息获取的局限性加剧了从众行为。

穷人的信息渠道往往更狭窄,多依赖熟人社会的经验传递。

当一个村庄的年轻人都涌向电子厂时,个体很难仅凭理想选择其他道路;当邻里都认为“读书无用”

时,家长也更容易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就像羊群跟随头羊的方向,穷人的选择往往跟随“多数人的经验”

,因为他们缺乏独立验证信息的能力与资源。

这种从众性也体现在消费行为中:穷人更倾向于购买“大众品牌”

或“邻里同款”

,避免因特殊而被视为“不合群”

“羊性”

的深层表现是个体性的弱化,即“无角色名字”

,在社会结构中,穷人常被简化为“统计数字”

或“标签”

,而非具有独特需求与意志的个体。

这种“无名化”

先源于社会互动中的工具化。

在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可能被称为“老张”

“小李”

,而非具体的职业身份;在救助体系中,低收入者被归类为“贫困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