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会做事不等于是好人(1 / 3)

加入书签

在互联网公司里,有位项目总监曾创造过三个月让亏损业务线扭亏为盈的纪录。

他推行的“末位淘汰制”

让团队效率提升4o,提出的“流量裂变方案”

让用户量翻倍,老板在年会上握着他的手说:“你是公司的救星。”

但员工私下里对他颇有微词。

为了赶进度,他让怀孕的女同事连续三个月通宵加班;为了压成本,他把合作三年的老供应商换成偷工减料的小作坊,导致产品投诉率激增;为了抢功劳,他将下属的创意署上自己的名字呈报给董事会。

有人在内部匿名信里揭这些事,他只用了两招就化解危机:先拿出漂亮的季度报表堵住老板的嘴,再查出写信人是谁,用优化架构的名义将其辞退。

这场景在现代职场并不罕见。

我们评价一个人“会做事”

,往往指他能高效达成目标:完成kpi、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这些指标像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切割出能力边界,却对道德维度视而不见。

就像这位总监,他的每一项决策都指向结果最优,却在过程中碾碎了公平、诚信与同理心。

管理学里有个灰度理论:优秀的管理者要在黑白之间找到平衡点。

但现实中,很多人把“灰度”

变成了道德的遮羞布。

他们擅长用商业理性包装冷漠,用职场规则掩盖自私,就像用精致的礼盒装毒药,礼盒越漂亮,毒性越隐蔽。

在县城,有位开区主任用三年时间把一片荒地变成了工业园区。

他搞定了最难缠的拆迁户,引来投资额百亿的项目,让全县gdp增翻了两番。

百姓在街头巷尾说他“有魄力”

,商户给他送的锦旗挂满了办公室。

但背后的故事没人细说。

为了让某上市公司落户,他违规将公益林地变更为工业用地;为了完成拆迁指标,他默许手下断水断电逼迫钉子户搬迁;为了打通审批关节,他带着礼品深夜拜访分管领导,把“潜规则”

玩得炉火纯青。

有记者想调查这些事,刚住进县城宾馆就被请了出去,他笑着解释:“展总要付出代价,等老百姓口袋鼓了,就不会计较这些细节了。”

这类故事在社会治理中反复上演。

人们容易陷入一种认知误区:只要结果是“好的”

,过程的瑕疵就该被原谅。

就像这位主任,他确实推动了地方展,却在这个过程中破坏了规则、损害了少数人的权益。

这种“结果正义”

的逻辑,本质上是用集体利益绑架个体权利,用短期效益掩盖长期伤害。

权力场尤其容易滋生这种逻辑。

当一个人掌握资源分配权时,“会做事”

很容易异化为“会搞事”

:他们懂得如何突破红线而不被问责,懂得如何牺牲他人而成就自己,懂得如何用宏大叙事粉饰私人算计。

就像用推土机平整土地,效率确实高,但也可能推平了不该推的庄稼。

有位创业者创办的连锁药店在五年内扩张到3oo家门店,她创的“会员健康档案”

模式被评为“年度创新案例”

,公司上市时,她成了财经杂志封面上的创业女神。

但内部员工知道,那些免费体检是为了推销高价保健品;那些“买一送一”

的药品,很多即将过期;那些穿着白大褂的营养师,其实是没受过专业培训的推销员。

有老员工劝她:“这样做太缺德了。”

她指着办公室墙上的业绩图表:“我要是讲道德,5oo个家庭就要失业。

你去问问他们,是要良知还是要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