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老好人最会伪装(2 / 3)

加入书签

老好人陈宇率先开口:“老师,大家其实都很努力啦,可能是这次的主题太复杂,资料又不好找,时间也有点紧,每个人都有难处,不能怪谁。”

同学李瑶忍不住说:“可是刘辉很多资料都没按时收集,这对报告影响很大啊。”

刘辉一听,有些心虚地低下头。

陈宇却打圆场:“李瑶,大家都是一个小组的,就别互相指责了,下次我们再努力就行。”

从人性的黑暗面来看,这是怯懦与自私心理作祟。

陈宇害怕得罪刘辉,更怕承担责任后遭受老师批评和同学指责,损害自己的形象。

于是,他用看似宽容的言论掩盖自己的怯懦和不想惹麻烦的自私心理,将责任模糊化,牺牲团队公正来维护个人利益和形象。

更不可思议的是,社区组织了一场大型公益义卖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筹集物资。

老赵主动请缨,负责最重要的财务账目管理。

活动当天,现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然而,活动结束后清点善款时,却现少了一大笔钱。

众人十分震惊,开始调查原因。

这时,老赵却站出来,一脸诚恳地说:“大家先别慌,肯定是哪里出了误会,这么重要的事情,我怎么可能会出错呢?说不定是统计的时候有遗漏,大家再仔细找找。”

可随着调查的深入,种种证据都指向了老赵。

原来,他早就盯上了这笔善款,利用自己管理账目的便利,偷偷挪用了一部分去还自己的赌债。

当证据摆在他面前时,他还试图狡辩:“我也是一时糊涂,我本来想着先挪用一下,等有钱了再还回来,没想到会被现。

而且我平时对大家都那么好,这点小错,大家就不能原谅我吗?”

从人性角度分析,老赵的行为是贪婪、侥幸与道德失范的集中体现。

贪婪让他被金钱诱惑,忽视公益事业的神圣性和他人的利益;侥幸心理使他心存幻想,以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察觉;而他最后的狡辩,则是长期伪装下道德底线崩塌的表现,他试图用往日的“好形象”

掩盖罪行,暴露了人性在利益面前的堕落。

有一次,几个朋友计划一起出游,共同制定行程。

在讨论具体景点时,阿强对每个提议都点头称是。

朋友林浩说:“我想去海边,吹吹海风,看看日出日落,多惬意。”

阿强马上附和:“好呀好呀,海边肯定很舒服,我也喜欢。”

另一个朋友苏然说:“我觉得去山区也不错,能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

阿强又笑着说:“山区也挺好,反正跟大家一起,去哪儿我都乐意。”

可当行程确定,苏然因为临时有事需要调整时,阿强却面露难色,小声嘀咕:“之前不是都说好了吗,怎么又变了。”

林浩听到了,有些生气地说:“阿强,你之前也没说自己的想法啊,现在倒抱怨起来了。”

阿强尴尬地抿抿嘴,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阿强的做法反映出人性中矛盾的一面:既渴望融入群体,又难以压抑自身情绪和真实想法。

他在前期附和是为了融入集体,而后期的抱怨则是被压抑情绪的爆,体现出人类在人际交往中想要维持和谐关系,却又难以完全忽视自我需求的挣扎。

有一回,小区里组织业主投票决定是否更换物业管理公司。

老好人阿珍在投票前,对支持更换和不支持更换的业主都说尽了好话。

她对支持更换的邻居说:“你们说得对,现在的物业确实服务不到位,早该换了,我肯定支持你们。”

转头又对不支持更换的邻居说:“其实现在的物业也不容易,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