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文脉绵延 气韵新生(1 / 3)

加入书签

经济的筋骨日益强健,生态的底色愈发清朗,民生的温度持续传递。当物质层面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江泉这座历经转型阵痛、正焕发新生的城市,开始将目光投向更深邃的层面——文化的重塑与精神的滋养。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与竞争力,不仅在于高楼大厦和GDP数字,更在于其独特的历史文脉、市民的精神风貌以及由此凝聚而成的强大软实力。在市委书记周海洋和市长秦风的战略布局中,推动文化繁荣,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已成为继经济转型、生态改善之后,又一重大而紧迫的时代命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物质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便如春潮般涌动。江泉,这座兼具工业文明厚重与山水灵秀的城市,其深藏的文化底蕴,亟待被唤醒、被擦亮,成为驱动城市迈向更高境界的内在动力。

一个华灯初上的傍晚,秦风陪同周海洋书记视察刚落成的城市中心广场。广场设计现代,灯光秀美,市民熙熙攘攘,笑语欢声,一派祥和景象。然而,周海洋在欣慰之余,却微微蹙起了眉头。

他指着广场周边林立的商业综合体,对秦风说:“秦风啊,你看,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现代,越来越繁华,这是好事。但走着走着,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他停下脚步,环顾四周闪烁的霓虹,“这些大楼,放在北京、上海、深圳,似乎也没什么不同。我们江泉自己的影子在哪里?我们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气质在哪里?”

秦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书记,我明白您的意思。经济发展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可能还是要落到文化这个‘好不好’‘特不特’的问题上。”

周海洋目光深远:“是啊。我们不能满足于做一个经济上的‘优等生’,还要成为一个有魅力、有品味、有灵魂的城市。江泉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有独特的工业文明遗产,有雾江流域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宝贝,不能躺在故纸堆里,更不能在推土机下消失。要把这些文化资源挖掘出来,活化利用,让老百姓不仅能挣到钱,住上好房子,还能从心底里认同这座城市,以身为江泉人而自豪。这才是真正的软实力,是长远发展的根基。”

周海洋的一席话,如同投石入水,在秦风心中激起了层层波澜。他意识到,城市竞争的下半场,已然鸣枪。

翌日,秦风立即召集宣传部、文旅局、文联、住建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文化提升工作。会议一开始,秦风就直指核心:

“同志们,周书记给我们点了一个大题目:如何让江泉更有文化味儿,更有独特魅力?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经济指标,更要打造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今天这个会,就是‘诸葛亮会’,大家都说说,我们江泉的文化家底到底有哪些?怎么把这些资源盘活?”

会场沉默片刻后,文旅局局长孙梅,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娴雅的女干部率先发言,她显然对此有过思考:“秦市长,各位领导,我们江泉的文化资源其实很丰富,但确实比较散,缺乏系统梳理和有效整合。我初步梳理了一下,大概有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文化。我们有唐代的古驿道遗迹,有宋代的古塔,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虽然规模不大,但历史脉络清晰。”

“二是工业文化。我们是老工业基地,几十年的工业发展留下了独特的记忆,比如老厂房、老设备、老铁路线,这些都是工业文明的活化石,承载着一代代江泉人的青春和奋斗。”

“三是生态文化。雾江治理本身就是一曲生态文明建设的壮歌,现在形成的湿地、绿廊,以及相关的传说、民俗,都是宝贵的资源。”

“四是民间文化。我们有独具特色的地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