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袁绍(3 / 5)

加入书签

方粮草;颜良、文丑、张合、高览为四大名将,分统各路兵马。

在治理上,袁绍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垦荒,又在邺城设立学校,招揽流亡学者,使得河北地区在战乱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当时的邺城,人口超过五十万,商业繁荣,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许多人都认为,袁绍将是最终平定天下、重建秩序的那个人。

然而,就在袁绍看似即将一统天下之际,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却让他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转折。

这场战役,便是着名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的对手,是当时实力远不如袁绍的曹操。

曹操占据兖州、豫州等地,虽然也有一定的实力,但与袁绍相比,无论是兵力还是地盘,都处于劣势。

曹操麾下兵力不足四万,且多为步兵,骑兵仅数千人;而袁绍则亲率十万大军南下,其中骑兵三万,还配备了大量攻城器械。

因此,在战争初期,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袁绍必胜无疑。

战争的序幕始于公元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历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残害忠良”等罪状,誓师南下。

曹操则采纳荀彧、郭嘉的建议,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击溃徐州的刘备,解除后顾之忧,再回师官渡(今河南中牟),与袁绍对峙。

战役初期,袁绍占据优势。

他派颜良率军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曹操采纳荀攸的“声东击西”之计,佯装袭击袁绍后方,诱使颜良分兵,再派关羽突袭白马,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

但袁绍随即派文丑追击,在延津(今河南延津)大败曹军,斩杀文丑(一说为曹操所杀),扳回一局。

此后,双方在官渡陷入僵持,袁绍筑起土山,居高临下射箭;曹操则挖地道躲避,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

就在这时,袁绍的性格缺陷开始暴露。

谋士沮授建议他:“曹军粮少,利在速战,我军应坚守不出,待其粮尽自退,再乘势追击。”

这一建议切中要害——曹操当时确实面临粮草危机,前线士兵甚至“以桑葚为食”。

但袁绍却认为沮授“怯战”,不仅拒绝采纳,还将其监军之职解除,削弱了他的权力。

另一位谋士田丰则在战前便反对南下,认为“曹操善于用兵,不可轻敌,应先稳固河北,再徐图中原”,竟被袁绍以“扰乱军心”为由关押入狱。

更致命的是,袁绍内部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

谋士审配与逢纪交好,而郭图与淳于琼结党,两派互相倾轧。

当曹操奇袭乌巢(今河南封丘)的消息传来时,张合建议“速救乌巢,否则粮草尽失,大事去矣”,郭图却反驳:“不如乘虚袭击曹操大营,让其回救,乌巢之围自解。”

袁绍犹豫不决,最终采取了“分兵”策略——派少量兵力救乌巢,主力则由张合、高览率领攻打曹营。

结果,乌巢被曹操焚毁,粮草尽失,而曹营坚固,久攻不下。

张合、高览见大势已去,索性率军投降曹操。

乌巢失守后,袁绍大军全线崩溃。

十万大军死伤过半,其余纷纷溃散,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

官渡之战的惨败,不仅让袁绍损失了大量兵力和粮草,更动摇了他在河北的统治根基——青州袁谭、幽州袁熙、并州高干各自拥兵自重,地方豪强也开始离心离德。

公元202年,袁绍在悔恨与忧愤中病逝,享年四十余岁。

官渡之战的失败,固然有诸多客观因素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