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袁绍(2 / 5)

加入书签

现出的决断力,让他一跃成为士大夫阶层的核心人物。

董卓入京后,废立皇帝,独揽朝政,引起了天下诸侯的不满。

他废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又自封相国,纵兵劫掠洛阳,激起朝野震动。

袁绍时任渤海太守,因反对董卓废立而被外放,却成为天下反董势力的精神领袖。

公元190年,袁绍在渤海郡(今河北沧州)竖起“诛董卓、清君侧”的大旗,迅速得到各地诸侯响应。

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南阳太守袁术、东郡太守桥瑁等十八路诸侯纷纷起兵,共推袁绍为盟主。

讨董联盟的成立,让袁绍的声望达到顶峰。

他在河内(今河南武陟)设立盟主大营,号令诸侯,一时风光无量。

然而,联盟内部却矛盾重重:袁术嫉妒袁绍的地位,暗中阻挠粮草运输;曹操虽真心讨董,却因兵力薄弱难以作为;其他诸侯则各怀鬼胎,只想保存实力。

最终,这场讨伐因诸侯各自为战、人心不齐而失败,但袁绍却凭借盟主的身份,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他利用联盟期间建立的人脉,拉拢了冀州名士沮授、审配,又收编了部分联盟残兵,实力悄然壮大。

讨伐董卓失败后,袁绍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河北大地。

当时的河北,包括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是天下粮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其中,冀州尤为富庶,“带甲百万,谷支十年”,时任冀州牧韩馥却是个庸碌无能之辈。

袁绍采纳谋士逢纪的建议,暗中联络公孙瓒,让其出兵攻打冀州,同时派说客荀谌劝说韩馥:“公孙瓒骁勇善战,袁绍势不可挡,明公若不将冀州让与袁绍,恐有性命之忧。”

韩馥本就胆小怕事,听闻此言果然将冀州拱手相让。

公元191年,袁绍兵不血刃进入邺城(今河北临漳),成为冀州牧,迈出了割据河北的第一步。

占据冀州后,袁绍开始了扩张之路。当时河北的主要对手有二:一是盘踞幽州的公孙瓒,二是占据青州的田楷。

公孙瓒出身寒微,却凭借战功成为中郎将,麾下“白马义从”是天下闻名的精锐骑兵,曾多次击败乌桓部落,实力强劲。

公元192年,公孙瓒以“袁绍骗取冀州”为由出兵南下,双方在界桥(今河北威县)展开激战。

公孙瓒亲率三万骑兵冲锋,袁绍麾下名将曲义率八百精兵迎击,以强弩压制骑兵,最终大败公孙瓒,“斩首千余级,得甲马财物无数”。

界桥之战的胜利,让袁绍巩固了冀州的统治,也让他在河北站稳了脚跟。

此后数年,袁绍与公孙瓒展开了长期拉锯。

他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拉拢公孙瓒的盟友乌桓部落,又策反其部将鲜于辅,逐步削弱公孙瓒的势力。

公元198年,袁绍率军包围公孙瓒的大本营易京(今河北雄县),公孙瓒坚守不出,双方相持一年之久。

最终,袁绍采纳审配的建议,挖掘地道直通易京城内,火烧公孙瓒的主楼,迫使其自杀。

平定公孙瓒后,袁绍顺势占据幽州,又派长子袁谭击败田楷,夺取青州,派外甥高干镇守并州。

至公元200年,袁绍已坐拥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诸侯。

巅峰时期的袁绍,拥有数十万大军,其中步兵十五万、骑兵五万,还有“大戟士”“先登死士”等精锐部队。

他任命沮授为监军,统筹四州政务;田丰为别驾,负责战略规划;审配、逢纪掌管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