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上京(3 / 5)
了一百多天,清淤后的昆明湖重新放水。完成谐趣园等处整修油饰,使全园的古建筑基本达到慈禧主修颐和园时的面貌。同时,全面加强绿化养护,增植花木,延续颐和园春花、夏荷、秋叶、冬松的植物特色。
20世纪80年代,在古建筑修复工作中,贯彻科学保护与合理使用相结合的方针,丰富了公园活动。公园利用一部分外资修复了已经荒废多年的东八所群体院落,并将这组附属古建筑群辟为皇家园林宾馆,还重点进行了西堤玉带桥、东堤二龙闸和南堤凤凰墩、绣椅桥三片景区的建设。
后期对园内的德和园(俗称大戏台)进行整修油饰,在殿内陈设了蜡像及有关文物,院内布置了仪仗,由身着清廷服装的服务人员讲解、导游。
苏州街的修复是在在充分发掘历史资料、勘察现场遗址、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本着“不增不减,不移不挪,不放不缩”的方针,共有建筑面积2870平方米,房屋232间,牌楼、牌坊19处,亭子4座,垂花门3间,各式行桥7架,廊子12间。苏州街原称万寿买卖街,是乾隆皇帝命人仿江南水乡而建的,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行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于咸丰十年被焚毁,在遗址上复建,是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苏州街位于苏州河中段,街全长300余米,一水两街,沿岸作市,共设各式铺面64座,牌楼14座,小桥八座。两边有茶馆、酒楼、钱庄、药店、当铺、绸布店、印书局等建筑。
其后陆续恢复了景明楼、澹宁堂,建设了现代化的文昌院文物库馆。
佛香阁、排云殿、长廊三大标志性建筑修缮工程竣工。修缮古建面积9390平方米。颐和园的四大部洲建筑群经过修缮,这一组藏式宗教建筑区基本完整恢复到清光绪时期的历史风貌。
颐和园曾启动过建国后最大的修缮工程——园墙修缮。
颐和园万寿山阙毕台附近曾起火,着火建筑为平房,砖木结构,属于文物附属建筑。近些年陆续用现代手段修复。
颐和园在藻鉴堂湖首次开放2万平方米区域,设置雪圈滑道、冰雪迷宫、雪上滑梯、雪地悠波球、雪地坦克、电动狗拉雪橇等雪上娱乐项目。
颐和园修复工作曾向童家借阅过样式雷副本和历史文献,华夏近些年的历史文物修复童氏都曾参与,在文献记载方面我童氏自问不会输给任何家族。
颐和园的总体布局按照使用性质分成宫廷区和风景区两大部分。宫廷区主要分布在万寿山东南麓一带,按照宫殿建筑的形制,分为前朝和后寝两个部分。前朝部分以仁寿殿为中心,后寝部分则以乐寿堂为中心,次要建筑对称分布在中心建筑两旁。风景区按山水地貌的结构,大致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前山区、昆明湖区和后山后湖区。前山区是颐和园建筑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这里有颐和园标志性的建筑——佛香阁,以它为轴线,东西两旁分布着一座座庭院和殿堂。昆明湖区有十七孔桥和西堤,是展现江南风情的最佳之处。后山后湖区的建筑也极具特色,后山中部矗立着汉藏混合式宗教建筑群——须弥灵境,其东西两侧绵延起伏的山坡间散落着各色小园和点景建筑;而后溪河两岸的买卖街却将民间集市的情景移植到了皇家园林。
园中也可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昆明湖、后溪河组成的游览区,分布着宫殿、寺庙、亭台楼阁,可尽览湖光山色。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