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上京(2 / 5)
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
清朝乾隆初年,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乾隆十五年,为了筹备崇庆皇太后的60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借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乾隆二十九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清漪园内以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的长廊,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颐和园万寿山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
清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清漪园被大火烧毁。 光绪十二年,奕譞奏请慈禧“修治清漪园工备操海军”,并提出“创办昆明湖水操学堂” ,政府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清漪园,作消夏游乐地。
光绪十四年,取“颐养冲和”之意, 改园名为颐和园。 光绪二十一年,修复工程结束。 颐和园建成后,晚晴太后久居于此,处理军国大事,发号施令,颐和园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犯境,包括圆明园、颐和园在内的“三山五园”再次遭到洗劫, 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 光绪二十八年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执政者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隆裕太后偕宣统帝溥仪在乾清宫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后,颐和园也作为逊清皇室的私产,归清室内务府管理。在帝制已被废除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将颐和园逐渐对外开放。
民国十九年,颐和园首次将排云殿、德辉殿、玉华殿、云锦殿、紫霄殿、芳辉殿六处辟为陈列室;同年7月10日,颐和园陈列馆、图书馆正式售票开放。
民国二十二年,为避战乱将颐和园古物南迁,后多地辗转,直到解放战争胜利文物才返回上京。
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后,至民国三十七年底,颐和园一片荒芜,古建破旧,文物残损,花木凋零。转轮藏、画中游、敷华亭等古建筑因有倒塌危险而禁止游览。
建国后,文物北返,回归的文物用来充实殿堂的陈列。并用了5年时间,将殿堂内装修、匾联和一切陈设进行修整,增加了解说,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利用颐和园古建筑,供大众休养和举办各种活动。
其后陆续完成以全园中心建筑佛香阁为主的整修油饰。以长廊为主的前山、前湖区各古建筑的整修油饰。 市政府派出“北京号”挖泥船清挖淤泥,又将西墙外的湖泥堆放场拨予颐和园。清淤工作不仅调整了颐和园的水位,便于养鱼、行船与卫生,也对于湖泊和下游水源的供养起到了延续的作用,颐和园昆明湖进行清淤工程持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