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上京 生命之光 拾柒章)(3 / 3)
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
文昌院位于颐和园内文昌阁之东,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陈展了上自商周、下迄晚清数以千计的颐和园精品文物,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涵盖了传世文物的诸多门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它们与帝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是皇家文化最具真实性的物证。
文昌阁原本是一座城关,是颐和园内六座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在建造清漪园的时候,被改造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烧毁,光绪时重建。文昌阁主阁两层,内供铜铸的文昌帝君和仙童、铜骡。文昌阁与昆明湖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城头四隅角廊的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
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颐和园园藏文物,在有清一代被称为“陈设”,园藏文物阅尽世变,其增减损益正可折射近代国家的兴衰历程。
清漪园时期,清王朝国势鼎盛,国库充裕,乾隆皇帝又精于鉴赏,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之铜器、唐宋元明之瓷玉及书画在所不少,加之专门制作和臣子进贡,当时着录的陈设多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清漪园陈设有所裁撤,至咸丰五年时实有陈设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丰十年,包括清漪园在内的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园林即所谓的“三山五园”,皆遭焚掠,百余年之经营,化为焦土。据劫掠后的清册载,清漪园各处陈设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残破不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