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上京 生命之光 拾柒章)(2 / 3)
后有白石牌坊和一座三间小殿,各有爬山廊沟通。由于建筑倚山而筑,视野开阔,循廊观景,仿佛置身画中,故名“画中游”。
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山水画。
听鹂馆是园内十三处主要建筑之一。前隔长廊,面临昆明湖,背靠万寿山上的“画中游”。因凭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戏曲音乐的优美动听而得名。听鹂馆占地5000多平方米,共有寿膳厅、福寿厅、药膳厅等6个餐厅和古建戏台。可同时容纳400人用餐。听鹂馆古建戏台占地面积120平米,共有两层,坐南朝北,位于听鹂馆院落正中央。戏台背景为五福捧寿的红色喜庆图案,戏台屋顶绘有鸡、鱼、玉如意、牡丹、玉兰等国画图案,表达吉祥如意、年年有余、花开富贵的美好寓意。听鹂馆餐厅内装修高雅华丽,处处烘托出宫廷寿宴的皇家气氛。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毁,光绪十三年重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宜芸馆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光绪十二年重建。“宜芸”寓藏书之意,清漪园时为乾隆皇帝的书库,陈设精雅,颐和园时为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由于建筑功能和主人身份的不同,陈设的布置有了很大变化。古建维修后,室内仅陈放家具。后据清漪园时的陈设档案布置陈设,整组院内陈列文物百余件。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寝宫。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重建,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其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在乾隆与光绪两个历史时期均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其陈设主体布局大致相同,均为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但陈设的物品各异,颐和园时期较清漪园时期陈设豪华很多。现殿内陈设中心部分沿续了光绪时期的原样,其余陈设略有变化,原殿内的文物、图书、家具,除在殿内展出外,大部分收入文物库房保存。
东宫门现为颐和园的正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