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上京(4 / 6)
,西、南立面有假山、古木、院墙的掩映,颇有些内敛朦胧之意;而东、北立面则让建筑立面直抵水面,气魄非凡。
文津阁建于乾隆三十九年位于避暑山庄西北部的南山积雪脚下,千尺雪后和云容水态之南,是仿浙江宁波藏书家范钦“天一阁”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形制营造而成的。它与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是贮藏《四库全书》的地方。它是避暑山庄的一处园中之园,也是文津岛上最大的一组园中园,更是一座具有典型园林风格的皇家藏书院。
松鹤斋位于避暑山庄南端,左邻正宫区,后与万壑松风一径之隔,西南面对丽正门,北面通向湖区,是一组对称式宫殿建筑,格局与正宫相似,松鹤斋内古树名木,假山叠石,玲珑棋布,庭院通幽,环境十分优雅。康熙曾在避暑山庄榛子峪为母后修建了“松鹤清樾”颐养天年,乾隆效法祖父也为其母后修建了“松鹤斋”居住,“松鹤”即取“长寿”之意,乾隆有诗云:“常见青松蟠户外,更欣白鹤舞庭前”。
松鹤斋始建于乾隆十四年,占地总面积约为平方米,由七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依次为硬山式门殿五楹,边设掖门,二宫门三间,二宫门北硬山式前殿七楹,乾隆题额“松鹤斋”,后殿七楹,题额“乐寿堂”,为皇太后居住。堂后为十五间灶房。照房后院建单檐歇山卷棚顶殿七楹,前后出廊,初名“绥成殿”,乾隆五十七年(年修葺后,改题“继德堂”,供皇太子顒琰(嘉庆帝)居住。堂后为面阔五楹的两层楼阁,题额“畅远楼”,形制与正宫区“云山胜地”相仿,室内无梯,室外设假山蹬道上楼,最北为垂花门。松鹤斋东跨院两组建筑坐北朝南,南端为南门殿,北端为北门殿,花石子方砖道路连接。
澹泊敬诚殿为清代避暑山庄的正殿。始建于康熙五十年,乾隆十九年 又用楠木进行改建, 故称楠木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卷棚顶,四周有围廊。地面与台基用紫豆瓣大理石,殿内天花有万字、寿字、蝙蝠、卷草等雕刻。前檐正中悬有清圣祖御笔“澹泊敬诚”匾,殿内挂有清高宗御书匾,山墙上则挂有清绘《皇舆全图》。北面书橱有《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围屏上雕刻着《耕织图》上一百六十三个人物。此殿是清廷在避暑山庄举行重大典礼之处,亦是皇帝在山庄时听政和读书之所在。
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
避暑山庄整体布局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与其它园林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山庄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山庄融南北建筑艺术精华,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结合的典范。
碧玉\"烟波致爽\"玺通高10厘米,印面边长12.7厘米,印台厚4.7厘米。碧玉质,交龙纽,阳文篆书“烟波致爽”四字。原存于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这里为清帝避暑驻跸的寝宫,列入康熙三十六景第一景。此印即烟波致爽殿的镇殿之宝,为乾隆时期专门镌 制,做工精良,堪称珍品。
黄釉三彩紫绿龙大盘通高7.5厘米,口径41厘米, 底径26.5厘米。盘口沿外折,鼓腹下收,圈足。盘内外均施黄釉,纹饰暗刻,并施紫、绿、白等素彩。盘内沿饰云龙赶珠纹,内壁绘折枝花果纹,盘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