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上京(2 / 6)
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清康熙五十二年至清乾隆四十五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造起来。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京畿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戛尔尼为首的第一个E国访华使团。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八国联军进攻京畿,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座园林里批准了几个不平等条约。影响华夏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日渐败落。
建国后通过考古勘探、安远庙保护修缮、须弥福寿之庙大红台抢险等13个项目开工建设。三国科学家宣布在承德避暑山庄发现数量大,保存完好的恐龙足迹化石。避暑山庄清舒山馆、清音阁、临芳墅、戒得堂、宜照斋等13处古建筑遗址进行了原貌复原,对珠源寺、花神庙、广元宫、永佑寺、鹫云寺、乐成阁、千尺雪等处古建筑遗址历史原貌的复原研究和艺术再现。修缮了正宫、月色江声、金山上帝阁、烟雨楼、文津阁、如意洲等古建筑。复建了避暑山庄莆田丛樾、观莲所、金莲映日、南山积雪须弥福寿之庙和普宁寺大乘之阁
近年《“正色山川又见盛华”——避暑山庄古建筑数字化复原艺术展》在承德避暑山庄举行。作为避暑山庄内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永佑寺得以用另一种方式再现昔日风采。
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占地10.2万平方米。宫室建筑林立,布局严整,是紫禁城的缩影。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
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澹泊敬诚殿是正宫前朝的主殿,相当于紫禁城的太和殿。清乾隆十九年用采自西南深山的楠木,改建了澹泊敬诚殿。在紫檀须弥宝座的后面,是一扇紫檀木雕的屏风,屏风高3米,宽4米,由5扇组成。上面雕刻了163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描绘了四季农耕和丝织生产的场景,表达了清帝勤农安天下的思想。在大殿的天花板和隔扇上还雕有万字、五福捧寿的图案。大殿回廊的48根楠木大柱,经烫蜡处理,不施油彩雕镂,既保持了楠木本色,又与山庄青砖灰瓦的建筑风格相协调。 宫殿区是清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宫殿的庄严。正宫现辟为博物馆,陈列清代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正宫区藏有珍贵文物2万余件。其后的殿堂分别叫“四知书屋”“烟波致爽”“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烟波致爽”殿是一座五开间平房。
松鹤斋寓意“松鹤延年”,供太后居住,建于乾隆年间;万壑松风是清帝批阅奏章和读书处,是宫殿区与湖区的过渡建筑,造型与颐和园的谐趣园类似;东宫在宫殿区最东面,原为清帝举行庆宴大典的场所,后毁于战火。
苑景区的精华基本上在湖泊区,康熙曾夸耀说,“天然风景胜西湖”。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山庄主要的风景建筑又都散落在湖区的周围,因此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
湖泊区位于山庄东南,面积49.6万平方米。有大小湖泊八处,即西湖、澄湖、如意泅、上湖、下湖、银湖、镜湖及半月湖,统称为塞湖。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