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上京(1 / 3)
会前准备工作研讨会进行的极为顺利,童煊线上全程旁听对会议召开提出了宝贵建议。在会议开始前各国代表已齐聚上京参加备受瞩目的首届华夏主办的国际同盟会议。会议开始前由二老一致决定童煊在第一日参与线上会议,可以旁听无需参会发言,第一日的会议属于基础性常规合作,国情局只需做好备案即可。这里的会议童煊坐在沙发上。手边放着点心参茶小时,童煊靠在沙发上那个看着线上会议如火如荼的召开,左手背挂着点滴,药水调到合适的速度,有专人负责换点滴。林奇在童煊右手边的临时办公桌处带着手下人办公配合童煊工作。中场休息,雅庭轩送来餐点,童煊招呼众人用餐,餐食准备的极为丰盛,最近童祉不忙时一直亲自送餐轻易不假手他人,童煊招呼大堂叔一起用餐,童煊单独坐在沙发旁单手执勺子用餐,另一只手挂着医生刚换的新的点滴。童祉坐在一旁安静用餐,不时帮忙用公筷给童煊布菜。等童煊用好餐收拾好病房休息时间即将结束,下午的会议即将准时开始。童祉和童煊打过招呼离开医院回了餐厅提前准备晚餐。
下午的会议如约而至,没有悬念,这些常规的项目当日落实形成了书面文件,会议在酉时尾准时结束。国宴厅举行晚宴招待外宾庆祝这日会议顺利举行,明日开始会议进入重头戏。余下的三天谈判需要童煊作为国情局局长身份出席。林老特批这三日童煊可以带一名医生携带药品出席会议。
在童煊忙着在上京开会这段时间,童訫一行人已经游过位于鸡鸣山下的鸡鸣驿城,鸡鸣山驿始建于元朝,明朝筑堡并砖修城墙,是国内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古驿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护最完整的一座古驿城。因驿城是京城通往西北边陲的必经之地,在明、清两代曾对我国的军事、政治、文化、经济、通讯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民国三年北洋政府“ 裁汰驿站,开办邮政”,鸡鸣驿城的驿站使命宣告结束。
鸡鸣驿城因山而得名,因驿而设城,以驿名定城名。鸡鸣驿城略呈方形,城墙为土筑砖包,东西长460米,南北长480米。底宽5米一8米,顶宽3米—5米,高11米。四面城墙上均匀分布着4个角台、26个墙台,有东西2座城门。墙体顶部外侧密布垛口,垛墙上有了望孔、射孔和排水孔道,内侧建有女儿墙。北墙中部平台上原建有玉皇阁,南墙中间平台上原建有寿星庙,东南角台上原建有魁星楼,东西城门上建有2座城楼并有各自的瓮城。据专家考证,鸡鸣驿城是全国现存最大、国内保存最为完好、功能最齐全、最富有特色的古驿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被称为邮政考古、机要考古的一座“活化石”,有“世界第一邮局”的美誉,在邮政史上具有独占鳌头的地位。
据《宣化府志》记载:鸡鸣山驿始建于元代。成吉思汗统一了中原,又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漫长的大道上开辟驿站,设置“站赤”,当时它只不过是个帐篷。后到明永乐年间,发展到拥有150名驿兵,加上后勤人员,共计330人的大型驿站。隶属万全都指挥使司。明成化六年建土垣,成化十七年 筑堡,隆庆四年 加高城墙并包砖。清乾隆三年 重修城墙、构筑城东护城坝。民国三年北洋政府“ 裁汰驿站,开办邮政”,鸡鸣驿城的驿站使命宣告结束。
城内有3条东西向大街,2条南北向街道, 5条纵横交叉的街道,将全城不均等地分为12个小区。城内有驿丞署、驿馆、校场、马号,还建有碧霞宫、马王庙、文昌宫等13座庙宇,7座戏楼。城内紧靠墙体有约5米宽的环城驿道。平时便利交通驿递,战时便于集结设防。南城墙外,有一条宽5米的东西向道路,俗称南官道,是原来的驿路。城东西两侧与驿路平行分布着许多墩台,这是为加强信息传递修筑的烟墩。鸡鸣驿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城内古庙宇尚存6座,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