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上京(2 / 2)

加入书签

或郡、或州、或县,其治所均于此,成为当时的冀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唐武德二年,窦建德建都于该城,国号夏。明朝陆泰《记略》载:“广郡北通燕涿,南达郑卫,东连齐鲁,西接秦晋,史称漳河间一大都会。”清《永年县志》载:“旧城城墙士筑,周长6里240步。元时扩为9里13步,方形,高3丈5尺,广2丈5尺。四门,东曰阳和,西曰保和,南曰阳北曰贞元。明成化年间重修。明嘉靖二十一年,增高城垣,甃以砖石,上建城楼座、角楼4座、铺舍26座,内置用道29条,缭以门垣。明嘉靖四十三年,知府崔大德为防水患和战事,增修4个瓮城。明崇祯十二年,改旧垛1752处为876处,增铺舍57座,增高垛墙3尺,各瓮城外加设重门楼橹。清康熙七年,城为水浸,倾圮数处,后历有修葺。清同治七年,又增建垛口并建东、西、北关关阁。”城内街道为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小巷。

广平府署是历史上着名的畿南三府之一,坐落于广府古城南北中轴线北端,正对南大街,建筑规制较高。府署是在唐初夏王窦建德所建万春官的原址上而建,据明嘉靖《广平府志》记载,府署原建年月不详,仅述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八年,知府史昭重建。明万历十五年、明崇祯九年,知府蒋以中、程世昌均重修。清朝以来,曾有十五任知府修葺或增添其它建筑。民国十七年,县长许之洲再次修建。复建后府署占地约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19个,房屋160余间。建筑格局为中轴对称,最南端建有仪门,仪门内两侧按左文右武,文为上、武为下的传统依次排列府署的办事机构六科,东面自北向南依次是吏科户科、礼科,西面自北向南依次是兵科刑科、工科,与朝廷六部相对应。广平府署正堂为全府核心机构,是知府迎送圣旨,举行大型庆典,审理重大案件的场所。府署中轴线东侧有东客厅、马神庙、大花厅、戏台东湖、厨房等,西侧有西客厅、幕僚室莲池、吏、自怡亭、账房等建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