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上京(1 / 3)

加入书签

杨露禅故居,位于广府城南关,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有南北两座院落,北院为住宅,南院为店房,古地面积980平方米,但早已毁坏。故居座东面西,分为两段院落,原来有茶棚五间、上房、配房、演武厅等建筑,首届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后,为弘扬太极文化,永年县政府成立了杨露禅故居筹建委员会,在原址上重修、增建。故居前后两院,为北方清式建筑。

武禹襄故居,位于城内东街(又名迎春街),占地面积9千平方米,原有房屋75间,现存42间,属清道光年间建筑。在前院南侧倒座房位置土盖有宽敞豁亮的轿房。轿房的北部为武禹襄故居的主体建筑。该建筑群坐北朝南由东、西、中三条轴线组成。中间轴线上的建筑为该宅院的轴心,属北方常见的三进式四合院。在中心轴线建筑群的两侧,原来还有东西两条轴线建筑,虽然也是三进式四合院,其建筑性质、风格,同中心轴线上的建筑基本雷同,但其建筑尺度、房屋高度略低一等,装修也比较简陋,现无。东部为民房,西部剩轴线南段的二间书房。本在武式故居的后院,原来还有一座东西宽60米,南北长40米的后花园,园内花草葱茏,树木茂盛,设有假山、莲池、亭榭、龟塘和练武场,现已不存。

弘济桥位于永年区广府镇东25千米处的东桥村,东西横跨滏阳河上。弘济桥为单孔双敞肩石拱桥,由青石砌筑。大拱券似长虹飞架,其两端各肩负两个小券,造型宏伟壮观。桥东西长48.9米,宽6.82米,主拱券跨度为31.88米,矢高6.02米,由18道单券纵向排列组成,券石之间用铁束腰相连结,外侧刻有龙首、凤、二龙戏珠等。西端小券外侧刻有飞龙、缠枝花等,桥面两侧有方形望柱18根,顶端刻有狮子、猴、桃等。栏板34块,抱鼓石4块,上面刻有动物、花草及有关历史典故等。桥中部栏板外侧刻有“弘济桥”落款为“广平府知府贾应壁、推官公家臣、通判周评、同知董选创建,万历十年岁次壬午十月吉日立。”桥头原立有道光十四年重修碑。弘济桥也被称为赵州桥的姊妹桥,

武家大院位于广府东大街南侧囤市街,原为武汝清故居,为三品大员官制四进三落大型宅第格局,现基本保存原貌,为传统的四进三落的大型官宅,是广府现存大型宅院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一处,具有较高的文物历史价值和艺术美学价值。武家大院为东、中、西三条轴线三段院落。东侧有四合院、花园广场等,西侧有私塾、戏楼。

甘露寺位于永年区广府古城东关300米处路南。东临小森林公园,南有千亩生态观光园,西邻广府古城东关新村,北接闻名遐迩的太极广场和硅谷化工工业园区,是冀南地区着名的千年古刹。甘露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同古老的广府古城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尽沧桑,几经兴衰,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永年县志》记载,到明代时寺院又经过一次重修,并曾改名莲花庵,后又改成甘露寺,民国时期,寺院在当地土匪混战的战火中全部被毁。20世纪初得以修复。

广府博物馆一共分为上下2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一共有3个篇章,广府篇、太极篇和永年篇。利用声、光、电、多媒体等技术按照不同的板块、不同的主题,全方位的展示广府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故事传说、红色革命以及古城文化、自然湿地和太极传承等内容。设计形式古朴大方,凸显广府古韵和历史沉淀。三个篇章采用不同的古典元素进行形式的设计,使流线协调,三篇和谐。

永年洼紧紧围绕广府古城,总面积1070公顷永年洼也是继白洋淀,衡水湖后第三大洼淀,它主要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型,其中自然湿地中又包括了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两个子类。湿地公园内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并且其地理位置位于中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