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出游(奇迹下)(2 / 3)
峡十八断”,此处是一较大断崭跌水,上有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桥,故称“天桥断”。络丝潭是着名胜迹漳河九峡十八段中最为壮观的一段,水在上游谷底汇集下跌形成半环形瀑布,势如壶口。络丝潭亦名“泪思潭”,相传七仙女与董永分手后,日夜思夫而无法越过王母娘娘划定的天河,终日涕哭,泪似断线珠串,天长日久,滴成这一深潭。高高的崖壁上镌刻有北京大学着名地理与环境学教授陈传康题“小三峡”三字。游客可乘游船,领略“小三峡”风光 。
络丝潭碑是立于络丝潭风景区的一座四方体碑其碑体高1.5米,面宽0.5米,上有四角挑檐碑帽。络丝潭碑第一面刻“络丝潭”三个大字,第二面刻有王宏民撰写的《络丝潭碑记》;第三面刻《络丝潭景点简介》;第四面刻有李斌题“神龟赐福”四个大字。
望潭亭坐落在络丝潭南岸的岩石上,游客立于亭内可以尽情观赏山水风光,故名“望潭亭”。亭为六角挑檐,攒尖顶,六根红漆园柱托顶,挑檐高达1米,杏黄色混凝土雕瓦封顶,一只丹顶鹤立于顶端,展翅欲飞。亭内檐梁上各绘有一幅水彩山水画,并配有唐诗。主梁上龙腾风舞,翠丹楹刻,整个凉亭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彩绘灿烂,造型美观,气势雄伟 。
神龟洞位于络丝潭南壁险崖之上,洞深60余米,高12米,宽8米,传说浊漳河过去水源充沛,洞被河水淹没,是神龟居住之所,故曰“神龟洞”。据专家考证,该洞为古时人们开凿的避难洞。神龟洞内可容千人,有神龟塑像,栩栩如生,翘首睁目,环视洞口。洞里还雕有南海观音、水神等神像,神龟家族“拯救”落水难民、“兴水”以利四方居民等造型逼真。洞中渗水滴沥,如若细雨,汇成涓涓细流。洞口则有一水窖,清澈见底。
豫冀索桥是一座横跨于浊漳河上的铁索木板桥,桥南是豫省,桥北是冀省,因此叫“豫冀索桥”。其由四组铁索凌空架设在峭壁对峙的峡谷间,全长25米,上铺2米宽的耐腐木板。据碑文记载:过去豫、冀两省群众隔河而居,往来不便,清顺治四年,两岸十几个村庄群众推首领共议,捐集钱物,悬空凿石,立桩挂绳,在两壁对崖的深潭之上建成了绳索桥,行人横渡,攀援往来,改变了隔河相望的历史。由于年久日晒雨淋,河水冲刷,绳索断落,木板被冲,行人被阻。林县解放后,两岸群众又将麻绳改为四组铁索,该桥才称为铁索悬桥。
漳河左岸高高的赤壁险崖,嶙峋参差,状如九个龙头伸向潭中,故称“九龙戏水”。每到酷暑,雨水充沛,河水陡涨,汹涌而下,来此赏浪,能听到涛声如虎啸龙吟,巨大的浪花喷出的云雾,在阳光的辉映下,呈现条条彩虹,如龙出潭,上下翻飞 。
十水言碑于全文是“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库池水,浇地渠库池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浇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关键保好渠管好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 。
老炮也叫烧炮,因老炮眼所在地的岩石属于石英砂岩,石质非常坚硬,锤子砸下去也只有一个小白点,修渠民工就决定在这里放老炮,就这样有了在修渠过程中“一炮崩开半架山”的故事 。
鹊桥为一钢索悬桥,横跨于红旗渠之上,桥上有栏杆扶手。因桥建在人工天河之上,故名“鹊桥”。民间有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传说,因此有很多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到青年洞旅游时,都要在鹊桥上相拥留影 。
走过鹊桥,在红旗渠里岸山崖上,有一棵椿树从崖壁石洞中自然长出,树枝伸出洞外,洞如虎口,故名“虎口椿”。这棵椿树为了求生存,将整个根部扎进山崖的石缝中,已与崖石溶为一体。
创建凤凰台碑记位于一线天及凌云亭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