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出游(奇迹下)(1 / 3)
青年洞景区位置处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它是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青年洞景区内景点众多,如虎口崖、神工铺、凌云亭、一线天等 。
从青年洞景区西入口处,拾级而上,迎面一通形制高大的石碑矗立于红旗渠岸之上的“红旗渠”石碑。其碑高2.3米,宽0.8米。在该石碑上,“红旗渠”三个大字笔力端庄、浑厚,背面则为原“开山造渠,功侔禹夏”八个大字 。
凌云亭是登上一线天的门户,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依山傍水,上是赤壁万丈,下是滔滔红旗渠水,地势险要。该亭为仿古建筑,挑檐绘彩,东边两根主柱上书有“不登高山焉知山高,未临幽谷何晓谷幽”的对联 。
虎口崖位于凌云亭东,崖峰耸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象老虎张开的大口。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松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渠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发生,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腰系绳索,下崭除险,在崖上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作业叫“虎口拔牙”。任羊成在一次除险中被掉下来的石头砸掉了三颗牙,有一次摔到圪针窝里,差点送了性命。
神工铺位于虎口崖下,是修渠民工住过的山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少,修下崭除险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山崖,搭席棚,打土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建渠艰苦岁月。虎口崖壁上,留有修渠民工的豪迈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 。
过凌云亭,登上旋梯,进入一条山缝,这就是鬼斧神工的“一线天”。其长50余米,只能一人单身独行,遇到体壮身肥的人还需侧身吸肚才能通过。仰头望,一条尺把宽的白线当顶;回首看,外部成为线条世界。山缝中阴森森暗沉沉,十分怵人,造形奇特。
步云桥位于阳凤垴与禹王庙之间的峡谷上,是用钢索凌空架设的软桥,该桥为简易加力单跨悬空索桥,跨度146米,由四根直径54毫米的钢缆组成,桥上吊杆采用25毫米元钢;横梁采用两块14毫米热轧普通槽钢焊接而成;纵梁采用10毫米普通槽钢;桥面踏板采用厚度为4毫米花纹钢板。整座索桥所有构件之间均通过螺栓连接为一体,索桥跨度之长在中国华北地区罕见。桥南北两头吊杆门框上各刻有一幅对联,朝南联为“春风扶我腾云过,秋山迎宾驾雾行”;朝北联为“有志敢行天上路,无胆惊看云中人” 。
天河亭是一座跨渠凉亭,其长10米,宽4.8米,高5米,为仿古建筑,因座落于被称为“人造天河”的红旗渠之上,故名天河亭。该亭有10根朱红油漆园柱托顶,五脊四檐、四挑角,黄瓦封顶,四周檐梁上彩绘着24幅以修建红旗渠为背景的水彩画,长亭檐下题的“天河亭”匾额 。
李先念“山碑”摩崖石刻,“山碑”二字是电视片《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字高两米,镌刻月余告竣。山就是碑,碑就是山,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以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创业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 。
青年洞东侧壁立万仞的悬崖上建有游览栈道,向上通往阳凤垴,总长176米。行走在悬崖栈道上,向上可仰望千丈山崖,向下可俯视万丈深渊 。
络丝潭景区是红旗渠景区的主要景区之一,位于红旗渠青年洞西约1公里牛岭山东垴村下方,景区中有络丝潭、豫冀索桥、络丝潭碑、望潭亭、神龟洞等景点 。络丝潭因其潭深一络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有“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