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出游(博物馆之殇)(2 / 3)

加入书签

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关百益先生的带领下,先后接收了古物保存委员会所存的所有文物,其中包括民国十二年新郑出土的春秋铜器,民国十四年11月鄢陵城关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洛阳等地的历代石刻等。

民国二十三年、民国二十四年,又先后征集了大量的古代名人书画及现代艺术品,从而丰富和提高了该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博物馆还主动进行了几次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这个时期拥有的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弥足珍贵。如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大型列鼎、王子婴次炉、编钟等;登封县的九柄玉如意;石刻中的北魏石棺,刘根造像碑、魏志8种、隋代四面造像、舍利塔铭、唐代泉男生墓志、宋代二体石经、金代进士题名碑等。因为该馆拥有大量的文物精品,所以在我国博物馆界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国外也深受赞扬。当时曾有这样的评论:“统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豫省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

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

省博物馆一度由开封迁至省会,因三年自然灾害的到来而展览难以为继,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

尤其进入80年代,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机构设置趋于合理,设立了陈列部、保管部、社会教育部、图书室、研究部、《中原文物》编辑部、办公室、行管科、保卫科等科室,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博物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像。后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博物馆合并,成立省博物馆后增设河南博物院民俗馆。

博物院新院建设,面积19万平方米,投资约30亿,位于象湖东侧。

博物院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文物的征集工作,但由于当时缺乏经验,博物馆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征集藏品往往是单纯的“网罗珍奇”,藏品颇为复杂,而且良莠不齐。

立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省博物院重振旗鼓,大力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通过调查、收购、接受捐赠、发掘、拣选、调拨等,很快恢复了元气。而且,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已非昔日可比。馆藏文物达十万件,特别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如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出的新石器彩陶、临汝出土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郑州窑藏青铜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铜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铜器、扶沟出土的楚国金银币、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等。

博物院还曾多次派出征集人员,分赴革命老区,进行调查访问,征集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还接收了省军区、省民政厅等单位拨交的部分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其中有许多珍品,如太平天国的布告、义和团的旗帜、吉鸿昌烈士就义时的血衣、彭雪枫烈士的遗物、《响导》周报、《新青年》杂志、《红旗报》《中州评论》《拂晓报》等。

随着文物工作的不断深入,湮埋已久的地下文物精品,终于重见天日,再现风采。为了配合博物院建设,发挥文物大省的优势,从不同侧面再现灿烂的河南古代文化,在省委、省政府及文化厅、文物局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又陆续从中央、省直及各地市文物单位征调一大批文物精品。

博物馆在民国十九年至民国二十六年的时期,在广泛收集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和各类自然标本的基础上,先后开放的陈列室有13个。安阳殷墟出土器物陈列室、新郑古器物陈列室、洛阳古物陈列室、岩石陈列室、民族模型陈列室、开封相国寺旧藏文物陈列室、石刻室、藏经陈列室、植物、矿物标本陈列室、书画陈列室等。由于当时的陈列水平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