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出游(贰拾捌)(3 / 6)

加入书签

去城内大部分面积,其余尚错杂分布有一些寺庙、道观及学校、商铺。为适应商贸发展的需要,至明朝后期在东、西、南、北门外己都建有关城。

明穆宗隆庆二年,陕省巡抚张祉主持修复,将城墙外壁和顶面砌了青砖,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

明思宗崇祯九年,巡抚孙传庭修了四关土城墙。有四个城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每门门楼有三重:闸楼、箭楼、正楼。闸楼在外,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箭楼与正楼之间的围墙为瓮城。整个城墙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

历经了朝代更迭饱受战火蹂躏,古长安城的城门几经损毁和修复。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由长乐门攻入长安。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部下一听此言点火烧毁了长乐门城楼,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

明清时期,长安是西部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关系

清朝时期历任督抚为巩固城防武备,对城垣进行过多次修葺,对护城壕进行多次疏浚,

顺治十三年,巡抚陈极新重修城垣,重建明末被毁的东门正楼与南门月城楼,并疏浚护城壕。

康熙元年(1662年),“总督白茹梅、巡抚贾汉复修葺城垣。”

乾隆二年巡抚崔纪行因城内有壕无水,并疏浚龙首渠与通济渠,导入水壕。

乾隆二十八年巡抚鄂弼继修葺西安城垣,并疏浚城壕。

乾隆四十二年巡抚毕沅奏报西安城墙状况,这一奏议可视为该次城墙大修工程的最早动议。

乾隆四十四年毕沅会同陕甘总督勒尔谨对城墙状况进行了“细勘”。四十五年三月,毕沅前往苏州觐见乾隆皇帝,进一步陈奏了城墙亟待维修的情况,并获得了乾隆的允准。

乾隆四十六年毕沅首次明确以《奏修西安城墙事》为题具奏乾隆皇帝,详细禀明城墙亟待维修的状况,正式请求修葺西安城墙,由此开启了大修工程的序幕,此次维修为城墙自明代扩建以来的第二次全面维修。

乾隆四十六年,德成会同巡抚毕沅等逐段查勘城墙。发现五大类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德成建城墙维修必须“全行拆卸,大加修理”。乾隆在批复中强调资金“不惜费”,规模“从其旧”,成为城墙维修的两大基本原则,确保了古城墙能够延续明初扩建以来城周近14千米,占地约11.6平方千米的庞大规模。

乾隆四十七年巡抚永保对参与城工的机构和官员进行了初步分工,促使城墙维修成为当时现府和陕西省的头号工程。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历时5年的西安城墙大修工程至此落下帷幕。

同治元年,清军拓筑西关与北关,加修东路墩台。

同治二年将军穆腾阿挖浚护城壕。

同治四年督办西征粮台袁保恒修葺西安城垣。

光绪二十二年龙首渠湮塞,西安护城壕池涸,清军同知王诹疏浚龙首渠,引水入壕,遂使“池水畅通焉”。

光绪二十四年巡抚魏光焘,光绪二十九年巡抚升允又多次疏浚通济渠,引水入壕等。

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的城工,以其工期之长、工匠之众、经费之巨、工料之多堪称明清古城墙建修史上最大的维修工程,不仅与改善城市景观、提升城墙防御能力等直接相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迁等也有着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期间清兵龟缩城内抵抗新军的进攻,当时安远门(北门)的城楼是清朝的弹药库,驻守清兵负隅顽抗,新军集中火力轰击弹药库致使清兵受到致命打击全线溃败,至此统治长安265年的满清政府被推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