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出游(贰拾捌)(2 / 6)

加入书签

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屡次修葺、增建,现仍保存完好。

古城墙的修建起源于隋朝兴建,隋“大兴城”格局图奠定基础。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居于汉长安城。但当时的汉长安城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开皇二年,大兴宫的修建拉开了大兴城修建的序幕,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

开皇三年,隋帝国迁至新京,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即“大兴城”,宫城命名为“大兴宫”。

大业九年,隋炀帝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并为后来的唐帝国所继承沿用。

隋大兴、唐长安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2米,周长36.74千米,总面积84平方千米,是华夏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唐承隋制定都长安,并将“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大兴宫”更名为“太极宫”。

唐末长安城因战乱遭受了很大的破坏,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韩建放弃了原长安城的外廓城和宫城,仅保留了皇城,称为子城,进行修治。原皇城有东、南、西三面城垣,北面是宽阔的横街,成为皇城与宫城之间的分界。这次整治,便将宫城的南垣作为子城的北墙,与皇城的东、西城垣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原来的皇城成为一座四面环有高大城垣的坚固城池,并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改建后的长安城称作“新城”。新城的周长为9.2千米,仅及原长安城周长的四分之一。同时在城内筑有内城,作为官府所在区;另在东西城墙外各筑一小城,作为下辖之大年县、大安县之治所,此新城仅具军镇性质。

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长安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垣规模却无改变,也就是说,从唐末到宋元,当时的长安城只是隋唐时期的皇城而已,反映出了长安城的逐渐衰落。

由此可见,韩建主修的“新城”城垣规模于五代、宋、金、元时变化不大。北宋沿袭,为京兆府城,元代为奉元路城。 在至元十年动工,于城东北方向,近沪河一高亢平坦处修建了安西王宫,面积约0.3平方千米,呈纵长方形。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墙垣高大,宫殿富丽堂皇,四周川湖泉水环绕,驻有军队,宜于游猎为乐。

明代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非常重视长安的地位,当时,明朝筑城风气非常盛行,华夏保存下来的许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墙,大多是那时建造的,至今在关中民间尚流传着:“汉冢唐塔猪(朱)打圈”的俗语。长安明城墙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的基础上扩建起来。据文献记载,明代修建的城池,西墙和南墙都是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墙而增修加长,东墙和北墙是扩大新建的。

明初在宋元老城东北隅兴建秦王府,基于“秦用陕西台治”的营建指导原则,其北面与东面充分利用了元奉元路城的城墙和护城河,以减少工程量。这一选址基本上就决定了城市的拓展方向,其目的就在于大城将秦王府环护起来,而如何将秦王府置于近似城市中心的考虑则决定了城市向东、北扩建的具体规模。

明城池最终形成以秦王府为中心,两城相套的格局。明秦王府城或称秦藩城,又称秦王府,是明代秦王在长安的王宫府城。秦王府城城墙分内外两重,形制均呈南北纵长方形。府城内除了秦王府外,尚有多处郡王、将军府,连同各类官衙,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