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铲除山本株式会社(11)(1 / 3)

加入书签

张健沉思良久,决定还是先用浸水法试试。

短时间内伪造出来的沁色,因为浸染的时间短,染色材料低劣,在浸水之后是有可能褪色或变浅的。但山本横三钻研造假技术多年,肯定早就料到了这点,说不得已经突破了技术上的漏洞和弊端,使用了他不知道的某种新型材料或沁色方法。要真是那样的话,要想辨认出来就更难了。

但事在人为,张健不会试都不试就轻易放弃。

他打来一盆温水,把两个玉灯台就浸入水面以下,打算先静置两个小时。

这两个小时张健也不能闲着,在玉器区内挑挑捡捡,找出十几个玉器小件,同样是清洗过后放置在软布上,用放大镜逐一相看。

根据这些玉器的雕刻工艺和图案,他初步判断它们应当是战国时代的产物。但是真是假还需要进一步鉴定,但不得不说,如果这些全是赝品,这造假之人对于战国时代雕玉技艺的研究极其专业,不说比得上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也能与某些拍卖行的鉴定师媲美了。

要论对古玉的好恶,张健深受古月白的影响,最喜欢的就是战国时期的玉器。因为这个时代的玉雕兼具雄秀与活泼,与同时代青铜器和漆器的特征如出一辙。而且中国的雕玉重品质,选料极精,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张健手里拿着一件白玉璜,通体泛黄,线刻盘虬纹,精细如发,花纹活泼而谨严,必须要在放大镜下才能看清楚花纹组织。更细微的地方,用放大镜来看,也依然让人感觉雕工精湛,线条细密。这个时代雕玉工艺具有无可比拟的成就,后世仿造的也多。战国时期还开辟了玉器的两个新用途,一是青铜兵器长短剑柄部和剑鞘的装饰玉,二是玉带钩。因为这两种具有功能性的玉器问世,小件玉的浮雕和半圆雕随之应运而生。而在战国玉器的纹饰中,小点云乳纹和连续方折云纹是相当常见的,属于通用格式。另外,为了兼顾实用性,在制作上的风格上,发展了带钩上镶嵌用玉,和成组列的佩服玉,并特别发展了海马式的弯曲形透雕玉龙。

张健对这十几件小件玉器可谓是爱不释手,经过反复鉴定和观察,他认为这些全都是真品。因为它们的沁色都足够自然,且面积不大,出现在细微的缝隙处,并不便于仿造。还有一点,战国时期王侯用玉大多为和田籽料,玉质细腻,温润晶莹。但这样的古玉不多见,如有问世,通常都是战国王侯之墓被盗,等政府和考古部门顺藤摸瓜找过去后进行抢救性发掘,再交给博物馆和考古学家研究。但盗墓贼一般不乐意带古玉出墓,以来是玉器易碎,风险很高,二来是大部分战国大墓都已经被发现了,想要捡漏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小型战国墓又没有太多值钱的陪葬品。另外,战国时期青铜器仍然占据墓葬随葬品的绝对地位,随葬的玉器要么小或少,要么就件件精品,可遇而不可求。

除了和田籽料,战国时期惯用的玉器选料还有青白玉、黄玉、碧玉、墨玉、青玉等。中小贵族不如王侯,就只能使用玉质稍差的和田玉和地方玉材。因此当张健发现这几十件小件玉器品质不算好时,反而更多了几分确信。

以山本横三的本事,要弄到战国王侯墓的玉器不是没有可能,但若是来源非常明确的古玉,他绝不可能就这样随意的仍到小仓库里,一定会亲自鉴定,并精心养护。所以从这点上来分析,张健认为这些小件玉器应该是他从民间收刮而来。

翻来覆去思虑良久,张健拿出纸笔,将自己的鉴定记录下来。

待他合上本子,正好过去了两个小时。

张健蹲在水盆边上,观察水中的玉灯台。让他大感意外的是,这两个玉灯台都没有褪色的痕迹,包浆倒是泡出来不少,使它们原本的光润莹洁的玉色展露无疑,琥珀色的沁色也显得更加醇厚好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