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王掌柜的远行(1 / 2)

加入书签

王老三连忙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巧了,最后一辆刚擦好!您家囡囡坐,保准比轿子还稳,去年李府小姐去寒山寺,在车上绣的帕子都没歪过针脚。”

囡囡早扑到马车边,小手摸着黑色的橡胶轮,好奇地问:“阿爷,这轮子软乎乎的,不会被石头硌破吗?”

王老三笑着捏了捏轮胎:“这是橡胶的,比牛皮还结实!你坐上去试试,等会儿过巷口那道石缝,保准没感觉。”

张太太抱着囡囡上车,车座铺着靛蓝的土布软垫,垫子里塞的是新晒的芦花,坐上去软而不塌。

刚坐稳,车夫就扬了扬鞭子,马车缓缓驶离。

车轮碾过青石板的缝隙时,囡囡扒着车窗看街景,手里的糖人都没晃掉半块 —— 往日坐轿子去虎丘,晃得她直哭,今日倒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

这边刚走,绸缎商李老板就骑着驴赶来了,驴背上还搭着两匹新到的杭绸:

“王老三,快给我备辆车去枫桥!价钱好说!”

王老三麻利地帮他把绸缎搬上车,车厢里铺着防潮的油布,还特意留了通风的小窗:

“您放心,这车走枫桥的碎石路,比您在店里铺的地毯还稳,布样要是再皱,我赔您一匹新的!”

李老板半信半疑地上车,马车刚驶过阊门的石桥,他就忍不住掀开车帘看。

车轮过桥缝时,车厢竟只轻轻晃了一下,手里捧着的茶杯,茶水都没洒出一滴。

等赶到枫桥的布庄,他展开样布一看,果然平平整整,当即就跟王老三约了往后半月的车:“以后送货,就认你家的四轮车!”

日头偏西时,车行又来俩穿长衫的秀才,手里攥着折扇,想租辆车游山塘街。

“往日雇轿夫,走不了半里就喊累,”

其中一个秀才摸着车厢雕的兰花纹,笑道,“这车倒好,能坐能看,还能在车里吟两句诗,比轿子自在多了!”

王老三给他们抱来一坛桂花酒,又递上两个青瓷酒杯:

“您二位要是想停,吩咐车夫就行,山塘街的藕粉圆子摊、糖粥铺,都能停在门口。” 俩秀才听得乐了,当即上车,马车慢悠悠地沿着山塘街走,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混着他们的吟诗声,飘得老远。

暮色渐浓时,出去的马车陆续回来,车夫们围在车行门口的小桌旁吃晚饭,王老三则在灯下算账,账本上记满了 “张府”“李布庄”“吴秀才” 的名字,每一笔都画着红圈。

刚算完,就有住巷尾的陈阿婆来敲门:“王掌柜,明早能给我留辆车不?我要去木渎看我孙儿,带了些新做的酱肉,可不能颠坏了!”

王老三笑着应下,把 “陈阿婆” 三个字写在账本最晃着,心里头暖烘烘的,他知道,往后这苏州城里少不了四轮马车的营生,自己这一步,走对了。

顺达车行的铜铃响到第三十日时,王老三蹲在门槛上,盯着院里那五辆落了灰的二轮马车,突然拍了下大腿。

前几日算完账,账本上的红圈叠着红圈,连城西染坊都来订了包月车,现有的十几辆四轮马车早不够用了。

他得去寻源头,再多订些,顺便看看有没有新花样。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王老三就把大儿子王春喊到跟前,塞给他一串铜钥匙:

“家里车行你盯着,车夫老张的工钱别忘结,要是有熟客订车,记着优先给张太太、李老板这样的老主顾。”

王春刚点头,就见二弟王夏扛着个蓝布包袱跑出来,里头裹着几件换洗衣裳,三弟王秋则攥着个竹编小鱼篓,眼睛亮闪闪的:“爹,咱真能坐大邮轮去舟山?”

院门外早停了辆板车,拉车的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