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马车的涟漪(1 / 2)
徐承宗是徐达五世孙,家里虽在南京,与分居北平的四代定国公徐永宁家,却仍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本家。
那日见着那辆四轮马车,他围着转了两圈,手指敲了敲车厢板,心里头第一个念头就是:得让北边的兄弟也瞧瞧这新鲜玩意儿。
他早瞧明白了 —— 二百两一辆是不便宜,可值这个价!
先不说那从没见过的四轮设计,车轮上裹的 “橡胶” 捏着软乎乎的,一松手还能弹回来;单看车厢木料,竟是南洋来的柚木,木纹里带着股沉水的润劲儿,寻常人家连做个小几子都舍不得。
况且这车厢还是毛坯,往后想雕些花纹、铺层软垫,尽能随自己的心意来……
总之一句话,值!
不过两日工夫,六十多辆马车就被抢空了,还有不少人攥着银子交了定金。
南京守备太监金英也听小太监嚼舌根说这马车如何稀罕,手痒得不行,当即叫小太监去订一辆。
没成想小太监耷拉着脑袋回来,说要等一个月才能提货,金英把茶盏往桌上一墩,脸就沉了:“不过是辆马车,怎的要等这么久?”
没多久周明就亲自上门了,弓着腰解释:
“公公您不知道,这马车的板簧得用上好的精铁,铁匠师傅守着炉子一锤一锤锻,火候差半分就脆得跟琉璃似的,稍一压就断;橡胶轮胎更麻烦,得先把生橡胶熬化了,按比例掺上硫磺,再入模子定形,少一步都不成。咱们作坊的工匠日夜赶着做,一个月也就能出十辆,实在急不得。但您放心,下批货一到,头一辆准给您送府上去!”
金英听这话,反倒对这马车更上心了,摆了摆手:
“罢了罢了,那咱家就等一个月。对了,车厢里得铺最好的貂皮垫子,再挂个玉坠子,别叫旁人比下去。钱不是事儿!”
周明连忙应着,又陪了几句闲话才退出去。
这边预定的人越来越多,南京城里的马车作坊也眼热得不行。
有那精明的老板,半夜叫学徒偷偷去量人家马车的尺寸,想着照葫芦画瓢。
可板簧哪里是那么好仿的?他们用普通熟铁片弯成弧形,装上去一试,没走两步就 “咔嗒” 断了;就算有那手艺好的,勉强搓出几片,也没个准头,根本没法批量做。
橡胶轮胎更是没处寻法子,只能用厚木板包一层皮革凑数。
后来有个老板仿出一辆,兴致勃勃地亲自试乘,刚走上城外的土路,车身就颠得他五脏六腑都要移位,气得他当场跳下车,照着车厢板就捶:“仿的就是仿的,狗屁用没有!”
四轮马车也到了杭州。
西湖落了头场雪,岸边的柳丝裹着层白霜,一辆朱红四轮马车正沿着湖堤慢慢走,车轮碾过薄雪,没什么声响。车厢两侧雕着 “平湖秋月”,窗棂里嵌着轻薄的玻璃,车里还摆着个小巧的暖炉,烘得满车厢都暖融融的。
湖里的画舫上,几个穿长衫的文人正围着茶盏说话,瞥见这马车,都放下杯子扶着船舷探头看。
一个留着山羊胡的文人指着马车笑:“这物件倒新奇!四个轮子竟比两轮的还稳,没见它晃一下。” 另一个接话:“往日过苏堤的石板桥,两轮马车能把砚台都颠出墨来,你看这车,连琉璃车窗都没颠破!”
不过月余,这样的惊叹在杭州城就少了 —— 越来越多人买了这四轮马车。
起初第一批,还只在盐商、绸缎商的圈子里转,没几日就连巷口的小孩都知道,去灵隐寺坐四个轮子的马车最稳当,比轿子还舒服,走九溪十八涧的碎石路都不颠。
杭州盐商胡万山的马车最惹眼:车厢里铺着苏州来的云锦垫子,车帘是绣着金线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