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大秦国?(2 / 2)
到一处,当地官员都会派人送来粮食和淡水,还会增派纤夫 —— 这段运河水浅,有些地段需要更多纤夫拉船才能前行。
有天傍晚,船队停靠在岸边码头,突然下起暴雨,雨点砸在巨木上,发出 “咚咚” 的声响。船工们赶紧用油布盖住巨木,防止雨水渗入木材缝隙,又加固了铁链,直到深夜才歇下。
离北京越来越近,运河两岸的景象也变了 —— 沿岸官驿更加密集,过往的船只也多了起来。
有次船队与一支运粮船相遇,运粮船的船工看到驳船上的巨木,惊讶地喊道:“好家伙!这么大的木头,是要运去建皇宫吗?”
船工们纷纷笑着点头:“是给皇帝陛下的贡品,得稳稳当当送到京城!”
终于,船队抵达通州运河码头。
这里早已挤满了迎接的官员和百姓。
工部官员们急匆匆上前查验巨木,看着这些完好无损的巨材,惊叹不已。
除了木材,其他货物装卸运输起来便没这么困难。
它们与木材一道,被送往大明帝国的心脏。
消息早已传到了皇宫。
朱祁钰正在文华殿批阅奏疏。
当他看到礼部奏疏上写的“三国使团登陆天津卫,携带大量贡品前来朝贡”,不禁有些意外。
他放下朱笔,皱眉问道:“琉球国倒是常来朝贡,可这罗马帝国和虾夷国,朕从未听过,是哪里的国家?”
旁边的内阁首辅陈循躬身答道:“陛下,所谓虾夷,老臣知晓,在倭国三岛北部的苦寒之地。前唐大概来进贡过。”
陈循一边不紧不慢地应答,一边以余光看向朱祁钰,朱祁钰微微点头。
“至于这‘罗马’,臣未曾在古籍中见过。”陈循话锋一转,“不过据其描述,或许是那所谓大秦,对大秦臣并不陌生,早在先汉,他们便与我国来往。”
“哦?”朱祁钰不由得有点好奇,“陈爱卿,展开说说。”
“大秦,是西域极远之地的一个大国,东汉永元九年,班超遣甘英出使该国,但未能抵达首都。”
“据说,当时,船上有人说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怀。若汉使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
“而据《后汉书》记载,大秦国又名犁鞬,因其位于大海以西,故又称海西国。该国疆域广阔,方圆数千里,拥有四百多座城池。有数十个小国附属于它。城墙用石头砌成,境内设置驿馆亭站,建筑均以白灰粉刷。当地生长着松柏等各类树木和百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