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大秦国?(1 / 2)

加入书签

船队在大沽停靠,可是,大多数人却并没有下船。

只有那总计百十人的“三国使团”,随天津卫指挥佥事来到驿馆,预备进京。

这些人身着各异:有的穿着紫衣长袍,头戴高帽,腰间挂着精致的弯刀;有的穿着黑色短打,小腿上绑着皮革,脚踩厚底靴;还有的穿着兽皮,断发文身,手上戴着宝石戒指……

为首一人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鼻梁高挺,自称罗马帝国皇帝御前特使、紫袍贵族。

不过,他虽然能说一口生硬的汉话,却不屑与人交谈。

一切操办,都是由通译郑洪——一位南洋华人,负责沟通联络。

这是罗马帝国使团。

至于琉球和虾夷,两国与大明本身相貌衣着差距不大,虽然也有通译,但明朝接洽官员发现,他们基本上也能掌握汉话。

不过,人们目光的焦点,大多聚焦在所谓的罗马使团上。

这个年代,百姓们很少有人见过外国人,更不用说白人。

每天,许多闲来无事的大爷大妈,就会溜达到驿馆门口,挤在那儿,只为看一眼这些穿着奇装异服的海外夷人。

海港也是同理,老百姓没见过这么高大且奇特的船。

连日来,船队正在卸货,而且这卸货场景,也颇为精彩。

……

大沽口码头,晨光刚刺破晨雾,数十名赤膊的纤夫,正在通过滑轮装置的起重装置,试图起运第一根巨木。

这巨木直径近一丈,长七八丈,,表皮泛着深褐色的光泽,凑近能闻到淡淡的松脂香。

一看,就是难得的好木材!

码头上搭着三层木架,架上缠着粗如手臂的麻绳,二十个壮汉站在木架上,喊着号子往下放绳:“嘿哟!慢些放哟!”

水下早泊着特制的平底驳船,每艘船身比寻常江船宽出两倍,船板由三层厚木拼接,船舷两侧还加了铁条加固。纤

夫们将麻绳牢牢系在巨木两端,木架下的壮汉合力将巨木拉起,缓缓往驳船上放。

驳船上,还有人在小心翼翼指挥。

巨木刚触到船板,整艘船就往下沉了半尺,船工们赶紧往另一侧搬沙袋压舱,直到船身恢复平稳,才敢继续固定巨木。

“这木头沉得很!可得绑结实了!”

老船工张老汉蹲在船边,用斧头将楔子敲进麻绳与船板的缝隙里。

他从事航运三十年,还是头回见这么大的木头 —— 寻常运木船一次顶多装三五根两丈许长的木材,这驳船却要装两根这么大的巨木,还得保证行船安全。

待巨木两端都用铁链固定好,张老汉又绕着船走了三圈,确认没有松动,才朝码头上的人喊:“好了!下一根!”

整整七天,码头上的号子声就没停过。

百根巨木分五十艘驳船装载,每艘船配八名船工、十二名纤夫。

出发那天,天津卫百姓挤在河岸上,看着这支庞大的船队缓缓驶离 —— 五十艘驳船排成两列,船头插着 “虾夷国贡木” 的旗帜。

“一二哟!往前挪哟!运河宽哟!送木到京哟!”

纤夫们拉着纤绳,沿着河岸一步步往前走,号子声此起彼伏。

船队行至海河与运河交汇处,河面变窄,水流也急了些。

“大伙儿加把劲!再挪半尺!”

张老汉早有准备,他指挥船工将船小心翼翼调整方向,纤夫们也随之调整麻绳,岸上百姓纷纷拍手叫好。

运河水面远比海河平缓。

船队白日航行,夜晚停靠在沿岸的驿站码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