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三国贡使(2 / 2)
p> 红松、水曲柳等木材,木质紧密坚硬,纹理优美,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在中原腹地,这等堪为“栋梁之材”的巨木早已绝迹,即便在西南深山尚有遗存,砍伐和运输的成本也高的吓人。
甚至还容易引发人员伤亡。
但是,这些木材,在东北地区随处可见。
从松嫩平原到堪察加半岛,再到西伯利亚,无穷无尽的参天巨木。
而且,前不久,海参崴出发的船队越过白令海峡,来到了一片新的土地。
那片处女地还没被充分勘探。
单就简略估算,单说木材,绝对不比外兴安岭少!
这些巨木,被港口的起重机,装入专门运送木材的特殊货船。
此次出访,光巨木便有百根之多!
除了这些震撼人心的巨木,“虾夷国使团”的贡品清单上,还有其它来自苦寒之地的土产:
有珍稀皮草,比如紫貂皮、黑狐皮、海龙皮,毛色油光水滑,保暖极佳,每一件,皆是价值连城。
有凶猛鹰隼,十多只被蒙着眼罩、站在特制木架上的海东青,目光锐利,野性未驯,是皇家狩猎的顶级珍玩。
有北地药材,老山参、鹿茸、熊胆,皆用木匣精心封装。
还有些许简陋的弓箭和刻花木器,作为“地方特产”点缀。
使团成员由几名略通文墨、胆大心细的低级军官冒充“虾夷国使者”。
他们穿着粗糙的、毛皮外翻的怪异服装,努力做出蛮荒未开化,却又向往开化的模样。
他们被严格教导一些简单的礼仪和应对之词。
在一个天色灰蒙的清晨,这支承载着特殊使命的“虾夷贡船”,拔锚启航。
船只吃水极深,航行显得有些笨重。
船队破开冰冷的海水,向着西南方向的大明京师驶去。
一个多月后,三支使团,在济州岛集聚。
略微修整后,使团穿过黄海,朝着渤海挺进。
很快,这支庞大的舰队引起了沿海州府的极大震动。
当船队抵达山东半岛与胶东半岛的岛链附近时,登州水师被惊动了。
水师战船谨慎地靠近探查,不过,在验看了贡使文书后,只得惊疑不定地放行,并火速将消息报往上级。
巨大的帆船、怪异的风帆、深重的吃水,种种劲爆消息,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
又过了几天,船队终于抵达天津卫外海。
当它们出现在海平面上时,整个天津卫都沸腾了。
人们从未见过如此多的大船同时到来,那桅杆如林、帆影蔽日的景象,极具视觉冲击力。
郑洪从容下船,向迎候的天津官员再次出示了文书,声称这些船只运载的是“罗马帝国”敬献给大明皇帝的贡品,以及准备用于贸易的货物。
言辞谦恭,礼数周到,但态度却不卑不亢,隐隐透露出船队实力的底气。
如此规模的“贡品”和“私货”,需要卸载、查验、登记、暂时存放,整个过程繁琐无比。
天津卫的官员们既感兴奋,又觉棘手。
消息快马加鞭传入京师,朝廷也为之震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