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海龙肉(1 / 2)

加入书签

一些商人买来冰块与飞剪快船,随捕鲸船而动。

他们第一时间以极低成本买下鲸鱼肉,随后快速返航,运回港口的加工厂。

此时,意味着鲸鱼肉正式进入处理流程。

处理鲸鱼肉的第一步,永远是“去腥”。

加工厂里,壮工们挥动着沉重的砍刀和切肉刀,将暗红色、纹理粗大的鲸鱼肉切成大小不等的块状。

这些肉块会被投入巨大的木桶或水泥池中,用大量的粗盐反复揉搓、腌制,还会加入米酒、花椒、生姜等去腥的调料一同浸泡,这个过程往往持续数个时辰,以尽可能析出血水和异味。

经过初步腌制的肉块,接下来便走上了不同的“深加工”道路。

最主流、最传统的方式便是晒制肉干。

工人们将腌好的肉块捞出,用清水稍加冲洗,便铺展在沿海空旷之地架起的巨大竹匾或石板场上,接受烈日和海风的吹晒。

一时间,沿海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连绵不绝的“肉场”,空气中弥漫着咸腥和肉制品特有的味道。

晒干的鲸鱼肉坚硬如木,色泽深褐,能保存极长的时间。

食用前,需用斧头砍下小块,用水长时间浸泡软化,再或蒸或炖。

虽然依旧谈不上美味,但在这个蛋白质稀缺的年代,已是难得的动物蛋白来源。

另一种方式则是仿效制作腊肉。

将腌制后的长条鲸鱼肉块悬挂在通风的棚屋里,底下点燃松枝、柏叶、橘子皮、柚子皮等物,用带有香气的烟雾缓缓熏烤。

烟熏不仅能进一步防腐,也能赋予鲸鱼肉一种特殊的风味,掩盖其本身的腥气,制成类似腊肉般的“鲸腊”。

风干肉与腊肉,都能长时间保存。

只要你胆子大,甚至可以吃比你年龄还大的肉。

还有一部分肉质稍好的部位,则被用来制作肉松。

将鲸肉块放入大锅中加入香料长时间熬煮,直至肉质酥烂,捞出后沥干水分,再用铁锅小火反复翻炒、揉搓。

最终,这些鲸鱼肉成为金黄色的、毛茸茸的肉松。

这东西易于保存和运输,吃起来方便,拌入粥饭中便能增加营养和油腥,很受欢迎。

这些加工好的鲸鱼制品——肉干、腊肉、肉松——被打成沉重的包裹。

通过漕船、骡马、挑夫,沿着四通八达的水陆网络,被运往福建、江西、湖广。

乃至河南等更远的内陆省份。

在那些远离海洋、普通农户一年到头难得见几次荤腥的地方,这些价格远比新鲜猪羊肉低廉的鲸鱼制品,迅速打开了市场。

虽然味道独特,口感坚韧,但对于终年劳作、肚子里缺油水的百姓来说,这已是天大的幸福!

走村串乡的货郎担子上,也多了这种耐储存的咸干货,几文钱就能换一小块,够一家子煮一锅汤尝点肉味。

甚至在一些卫所的粮饷中,也出现了鲸鱼肉干的身影,作为军粮补充,既能果腹又能提供体力。

……

川东之地,山峦叠嶂,道路崎岖。

重庆府的乡野集市,往往依着三两条溪涧、或是官道旁一小片难得的平坝而设。

在大山深处一个坝子上,每逢三六九赶场日,四里八乡的农人便挑着担、背着篓,沿着青石板路或泥泞小径汇聚而来。

空气中弥漫着干草、牲畜、土烟叶和汗水的混合气味,人声、牲口叫声、讨价还价声嗡嗡地汇成一片,热闹而粗粝。

原本,集市平平无奇。

可是,最近,在这充斥着本地山货、粗布、竹器和少量自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