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海中有大鱼!(1 / 2)

加入书签

海鸟的馈赠,令人愉悦!

鸟粪为田地注入了丰饶的活力,广袤农村,乃至城市,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尤其是朱祁镇,更是龙颜大悦。

因为粮食产量的增加,意味着能养活更多人口,支撑更庞大的军队。

更多的粮食,也能用于酿酒、制醋等工业,更多的人口也被从土地上释放出来。

整个帝国的经济基础,因这看似不起眼的鸟粪,将变得更加稳固和富有活力。

……

不过当人们都沉浸远洋掏粪时,朱祁镇又将目光,投向了新的无垠的深蓝。

渔业因冰而兴,但海洋的馈赠远不止于近海的鱼虾。

有了最基础的工业,朱祁镇磨刀霍霍,向着海洋中真正的巨兽——鲸。

中国古代对鲸鱼早有认知,称之为“鲸”或“鲸鲵”,视其为海洋巨物。

沿海地区常有鲸豚搁浅记录,被视为“天赐”或“祥瑞”,地方志中多有记载。

古人会利用搁浅鲸鱼,取脂炼油用于照明,皮肉骨皆有所用。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东巡到芝罘时,曾用连弩射杀过大鲛鱼。

方士徐福忽悠他,说海里有大鲛鱼阻挡了去蓬莱仙岛求药的路。

秦始皇亲自带着弓箭手出海,射杀大鲛鱼,为求仙药开路。

所谓大鲛鱼,可能是大鲸鱼。

至宋代,岭南及闽浙沿海渔民,已有初步主动捕捞记录。

但受限于技术,主要针对小型鲸豚或依赖搁浅。

明代郑和下西洋船队曾目睹并记录大型鲸鱼,称之为“巨鱼如山”,但并未发展出大规模远洋捕鲸业。

整体而言,古代中国对鲸鱼的利用长期处于被动获取,以及近海偶然捕捞的状态。

主要也就是捡捡搁浅的鲸鱼熬点油。

这个年代,发现并捕杀利用这样的海洋巨兽,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南洋有大鱼,名曰鲸,其脂可烛,其肉可食,其骨可器……”

“此乃天赐海国之宝,岂能任其遨游于外,而不为我所用?”

很快,大街小巷,哪怕最与社会脱节的老人孩子,大多也知道了鲸鱼这种神奇的大鱼。

海防造船厂迅速忙碌了起来。

毕竟,传统的渔船根本无法应对鲸鱼这等巨物,必须建造更大、更坚固、专门设计的捕鲸船。

军舰或者武装商船当然可以,但又有点浪费,而且还需要特殊改造。

船厂规模进一步扩大,部分制造盖伦船的熟练工匠被抽调出来,大批新工人也走上了岗位。

师傅们参考大型海船的结构,设计出一种船首异常坚固、甲板宽阔、能承载巨大拖拽力的帆船。

船上配备了经过特殊加固的、带有倒钩的巨型鱼叉,以及用最坚韧的麻和皮条绞成的、长度惊人的拖拽绳索,还有巨大的绞盘,需要数名壮汉合力才能转动。

鱼叉用火药弩炮发射,除了大型鱼叉,还有一人可操作的小型射鱼弩。

部分从海军之中挑选的水兵,与沿海招募的勇敢水手一起,组成了第一支官营捕鲸队

。他们不仅需要学习操纵新船,更要学习如何发现鲸群、如何投掷鱼叉、如何与中叉后疯狂挣扎的巨兽搏斗、以及如何在海上对其进行初步处理。

龙潭基地的工匠们甚至设计出一种小型的、可由人力操作的蒸汽动力辅助绞盘,以及起重工具。

经过数月紧张的筹备,第一支由三艘大型捕鲸船和数艘辅助船只组成的船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从海防港扬帆起航,驶向了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