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青城雷火(1 / 4)

加入书签

青城山的雾气在寅时最浓,乳白的雾浪从丈人峰倾泻而下,吞没了建福宫的重檐。陈砚秋踩着湿滑的石阶向上攀行,道袍下摆已被露水浸透。这件从都江堰道士处借来的赭色法衣并不合身,右袖内衬还留着几行褪色的朱砂符咒——是五斗米道\"三官手书\"的残篇,墨迹渗进棉麻纤维里,摩擦着皮肤隐隐发烫。

身后传来碎石滚落的声响。英格玛的银链在雾中若隐若现,链梢骨雕不时碰撞出细碎清音。羌族少女改换了汉家装束,发间却仍插着雪山部族的骨簪,簪头雕刻的盘羊角在雾气中泛着青白的光。

\"天师洞的早课钟......\"孟九皋突然按住陈砚秋的肩膀。老儒生面色灰败,脖颈后的雷法印记已蔓延至耳根,形如枯枝的紫红色纹路在皮下蜿蜒,\"听钟摆——三长两短,是张天师不在观中。\"

钟声穿透浓雾。陈砚秋数着回荡的余音,第三响与第四响之间果然夹着微妙的停顿,像是铜钟被什么东西阻了一瞬。山风突然转向,雾气短暂散开的刹那,他看见上清宫方向的天空泛着不正常的橘红——不是朝霞,而是某种燃烧物的反光。

石阶旁的灌木丛簌簌作响。一只灰毛山獾窜出草丛,口中竟叼着半截黄裱纸,纸上朱砂画的雷纹尚未干透。英格玛的银链倏然飞出,骨雕精准地击中山獾前爪。吃痛的野兽松口逃窜,那张符纸飘落在地,触到石阶上凝结的露珠竟嗤嗤作响,烧出五个焦黑的小孔——恰似《道藏》中记载的\"五雷符\"焚化后的痕迹。

孟九皋用断铁尺挑起符纸残片。对着晨光细看,纸背竟有淡墨勾勒的几何图形——是某种建筑结构的剖面图,标注着\"藏经阁地下七尺\"等字样。老儒生干枯的手指突然颤抖起来:\"杜家要烧的不是道观......是青城山的'雷祖印'!\"

陈砚秋后背的刺青骤然刺痛。墨池九窍图中对应\"震\"位的那一窍剧烈跳动,皮肤下渗出细密的血珠。他撕开法衣前襟,发现血珠竟在胸口凝成《周易》震卦的爻象。英格玛的骨簪突然自行转向,簪尖直指上清宫西侧的一处偏殿——那里本应是堆放香烛的库房,此刻却门窗紧闭,檐角铁马上缠满红绳,每根绳上都挂着三枚铜钱。

\"雷法坛......\"孟九皋的瞳孔收缩,\"有人在行'混元雷霆都司印'!\"

山道突然震动。不是地震,而是从地底传来的连续闷响,仿佛巨木撞击着山腹。陈砚秋扑向道旁石碑,掌心刚触及冰凉的\"青城山\"三字刻痕,整块碑石就突然变得滚烫——那些历经千年的笔画缝隙里,正渗出细小的银珠,在石面上组成《道德经》的片段:\"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银珠流动到\"乎\"字最后一笔时,上清宫方向爆出惊天动地的炸响。一道赤红火柱冲开偏殿屋顶,无数燃烧的经卷如红蝶漫天飞舞。陈砚秋眯眼望去,火光中有道人影踏着烈焰行走,手中高举的并非法剑,而是一方青铜官印——印纽铸成獬豸形,印文在火光中清晰可辨:

**提举成都府路常平司印**

\"常平司的官印怎会在......\"孟九皋的疑问被第二波爆炸打断。这次炸开的是天师洞前的石灯幢,飞溅的碎石中夹杂着闪亮的金属碎片——是茶马司专用的\"马鞍银\"残块!

英格玛突然拽着两人扑倒在地。一支鸣镝箭擦着发髻掠过,箭杆上缠着的黄裱纸迎风展开,露出朱砂绘制的《伏魔经》变文。箭矢钉入身后古柏,树皮瞬间皲裂,树汁如血泪般渗出——箭头上淬了某种腐蚀性的药物!

陈砚秋滚到石碑背面,看见山道下方冒出十几个戴藤帽的汉子。这些人穿着厢军号衣,腰间却挂着道教的法铃,每人背后负着竹筒,筒口露出引信。为首的军官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