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新的一年,大明休养生息(3 / 4)
有改善,崇祯十年才算海晏河清。”
“如今虽粮食略有盈余,但国力尚未完全恢复。若此时出兵,大秦恐因外敌压力而停止内乱、抱团抗明,于我大明不利。
天下初定,当以修整为重。
我大明精兵强将,今年不出征,明年、后年依旧能为国征战;大清如今已难再强,可大明绝不能因急功近利而变弱,此乃国之根本。”
温体仁的话音刚落,文臣们无论此前分属何党,皆纷纷应和。
有人补充道:“陛下,百姓已苦了多年,如今盛世初现,何须再兴战事?兵者,国之大事,不可轻动。”
“那大清早晚必亡,届时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国之道。如今当以休养生息为主,同时加紧研发火炮火器,待日后与大秦交战,亦可减少伤亡。”
“请陛下三思。”
文臣们的“避战”言论,瞬间点燃了武将们的怒火。
左良玉性子最烈,当即出列骂道:“温尚书。温阁老。你这是意欲何为?我大明近年连胜不断,难不成你是怕我大明太强,不敢与大清一战?”
他上来便给温体仁扣了顶“畏敌”的大帽子,语气中满是泼皮无赖的泼辣。
温体仁却不慌不忙,从容应对:“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可急躁。左侯爷身经百战,当知这个道理。”
“兵法亦有云,强弱之势,旦夕可变。今日看似占优,若贸然出兵,恐生变数。”
一来二去间,文武百官竟在朝堂上吵作一团。
奉天大殿俨然成了菜市场。
幸好崇祯皇帝如今威望甚高,群臣虽口角激烈,却无人敢动武。
最终,崇祯拍板定案:以温体仁的“休养生息”主张为主,武将的“备战”建议为辅。
国朝暂不出兵,专注恢复民生,但各地军队的训练、卫所的改制不可耽搁;同时,朝廷需拨款落实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国策,复查旧制,绝不容许出错。
“太祖”二字一出,奉天大殿内瞬间鸦雀无声。
群臣纷纷纳头叩拜,齐声应下。
这位仿佛从仙界归来的开国老祖宗,虽久居后宫、不问政事,却依旧能让满朝文武俯首帖耳,其威严之盛,堪称“恐怖如斯”。
朝议结果很快通过《大明日报》传遍京城,乃至全国。
百姓们见暂不开战,虽有对“收复国土”的些许遗憾,更多的却是发自内心的欣喜。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互相道贺的百姓:“俺家那瓜娃子在军中当百户,这下能回家过年了。不打仗就是好事。”
“虽说早晚要打,但如今能安稳过日子,皇上英明。”
不止京城,大明疆域内的百姓皆喜极而泣。
家中有了余粮,不必再逃荒,如今战事暂歇,那些因战乱久未归家的亲人,终于能回来团聚,过一个真正的团圆年。
这一刻,宫墙内的朝堂决策与宫墙外的百姓心愿,在“安稳”与“团圆”的期盼中,悄然达成了共鸣。
也为大明的崇祯十一年,画上了一个温暖而充满希望的年末句号。
一时之间,国策一出,四海之内,百姓民心再归大明一朝。
……
新春时节。
皇宫之内,鱼龙舞四起。
宫廷乐师敲弹着各种精美的乐器,管弦丝竹之声清雅悠扬,更有娴雅歌声相伴,颇有高山流水之韵,美妙声响不绝于耳,闻者心情也会随之轻快许多。
这般场合,朱元璋倒是难得在宫内露了一次面。
他刚一出场。
方才坐在主位上的朱由检忙起身快步相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