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新的一年,大明休养生息(2 / 4)
八旗跑到大明,继续过富贵日子?”
“总不至于被彻底清算,让咱们这一系上到主子、下到仆从,全都死无葬身之地。”
……
年关将至的京城,处处洋溢着浓得化不开的年味。
东西两市率先点燃了岁末的热闹。
商贾们抓住一年中最红火的商机,将琳琅满目的商品铺满摊位;寻常百姓也卸下一年的辛劳,揣着积攒的银钱穿梭其间,为年货忙碌。
街道上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的身影里,小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邻里间关于年俗的讨论声、孩童捧着糖糕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星罗棋布地铺满京城的每一条街巷,勾勒出大明盛世的鲜活图景。
……
紫禁城内,年味同样浸透了红墙宫苑。
永寿宫的皇后周氏、坤宁宫的张嫣、启祥宫新入宫的德妃海兰珠,各宫皆已张灯结彩,朱红的宫灯映着鎏金的廊柱,处处是喜气洋洋的景象。
这份喜悦不仅属于主子妃嫔,宫里的宫女太监们也得了实惠。
内务府发放的赏银少则三五两,多则十几两,抵得上他们半月到一月的俸禄;织布局赶制的新衣合身暖和,尚膳监为皇室准备的御膳更是滋味绝佳,主子们用不完的珍馐,最终也成了下人们的盘中餐,让他们吃得满嘴流油,满心欢喜。
与后宫的热闹祥和不同,清晨的奉天大殿内,气氛却凝重如铁。
文武百官列阵而立,崇祯皇帝朱由检端坐龙椅,目光如炬地注视着阶下群臣,一场关乎大明国运的朝议正拉开帷幕。
议题直指开春后的军事部署。
春分一过,各地大军是否整装出征,攻打大清、收复失地,将“建州鞑子”赶回草原。
朝议刚起,武将们便率先发难,气势如虹。
远清侯洪承畴最为勇武,一上来便力主开战,言辞恳切地陈说战机难得。
新晋勋贵武将中,侯爷左良玉、秦良玉等人紧随其后,纷纷附和:“陛下,大清如今陷入内乱,正是我大明出兵的良机。若等大清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决出胜负,再想进兵便为时已晚,还请陛下早做决断。。
“云南土司兵强马壮,军心士气高涨,这般战力不可浪费,大明绝不能错过此等机会。”
秦良玉同样开口。
就连向来沉稳的老派勋贵,见新派武将踊跃发声,也按捺不住热血。
成国公朱纯臣、英国公张世泽带队出列,重拾开国年间的武将英姿,慷慨陈词:“陛下,如今大清兵力只剩区区六万,蒙古八部十数万人更是摇摆不定。”
“若我大明遣使劝降,义州城一战中,蒙古察哈尔部、科尔沁部至少近十万人马或不会再助大清。”
“此乃天助大明,而非大清。还请陛下决断,出兵大江,为大明争光,收复国土,重现开国年间的霸气。”
武将们的叫嚣声此起彼伏,仿佛要将奉天大殿的屋顶掀翻。
他们深知。
如今朝堂上有一条“政治正确”:得罪陛下或许还有生路,但若得罪了后宫中“显灵”的开国太祖朱元璋,便只能全家备好白绫上吊。
太祖的“印象分”,比陛下的态度更重要。
因此,这番力主开战的表态,既是为大明国运,也是为在太祖面前挣得好感。
可武将的热情,终究不能代表朝臣的集体意志。
就在武将们慷慨激昂之时,文臣之首温体仁缓缓出列。
他手持朝笏,神色沉稳,一对浓眉微微一挑,语气老成持重地反驳:“陛下,我大明自天启新历以来,民生凋敝,直到前年才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