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春闱(3 / 4)

加入书签

>

如果说前两场考试都是拘泥于形式的话,那么第三场考试,可就是要看考生的真才实学了。

第三场第一道题目就十分的炸裂,简简单单五个大字,何以平突厥。

突厥乃是盘踞大乾北方的草原霸主,与大乾在边境多有摩擦,荼毒多年。

朝堂之上衮衮诸公因为此事费尽了心思,依然不能行而有效遏制突厥猖獗之势头。

如今这个难题居然放在了春闱之上,考生们一个个都想骂娘了。

你们一群老帮菜搞了那么多年都搞不了,现在居然问我们这种一天官都没做过的人,这合理嘛。

就在众人苦恼之时,号房里,苏慕白看着何以平突厥的题目深思起来。

按理来说,这种级别的题目,不该出现在春闱考场上,这是朝堂中那些文武重臣考虑的问题。

如今这个题目出现在这里,意味着什么。

这个题目肯定不是考官们出的,本次科举的考官背景,李守中都为苏慕白详细讲解过,他们没有一个是坚定的主战派,都觉得大乾全力跟突厥作战是吃力不讨好。

毕竟突厥以劫掠为主,并不会跟大乾两军对垒大战。

他们都是坚定以防守为主。

靠着这个策略,自然是不可能平定突厥的。

要说大乾朝廷最想平定突厥的人是谁,那毋庸置疑,肯定是隆化帝了。

隆化帝是通过宫变上位,得位不正。

再加上太上皇虽然移居大明宫,但朝中老臣不在少数,隆化帝登基三年,如今尚未能彻底掌控朝局,跟这个关系非常大。

如果说能够平定突厥,那么隆化帝的威信威望都会大大提高,不仅能够遮盖他不光彩的上位历史,还能够携着大胜之势彻底巩固自己的权威地位。

这道题目,看来十有八九就是隆化帝夹在里面的了。

既然如此,那着平定突厥的策论,就不能写一些歌功颂德的东西了,而是要言之有物,搞点真东西在里面了。

在认真构思了一番后,苏慕白挥笔行文。

盖闻突厥为患,久扰边疆,劫掠无度,民不聊生,实乃国家安危之所系,不可不察也。

今欲平定突厥,当以谋略为纲,审时度势,行多策并举之计,方能靖边疆之乱,保社稷之安。谨陈数策,以供参酌。

随后苏慕白在策论之中提出了三个观点。

其一便是远交近攻,离强合弱。

突厥内部部落繁杂,是松散的联盟部落制度。

且突厥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可行离间之计。

其二便是改变固有防守为主的对战思路,要主动出击,长途奔袭到突厥部落的后方,就粮于敌,寇可往,我亦可往。

其三便是破河套之策。

组建骑兵军团,上等战马乃是最重要的资本。

大乾并不盛产战马,若想组建骑兵军团,必须获得一个养马的基地。

而河套平原便是毗邻大乾最佳的战马出产地。

只有不惜代价拿下河套平原,才能够具备建立精锐骑兵军团的条件。

而后苏慕白根据河套的局势和大乾的军力,构思了一下进攻河套的方案和成功可能性。

一篇策论不知不觉便写了两千余字。

在文章结尾,苏慕白又画龙点睛。

平定突厥,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多管齐下。

以军事为先锋,政治为后盾,经济为支撑,外交为辅助,方能逐步削弱突厥,边疆安宁,国家昌盛。

在完成了这篇平突厥策论之后,苏慕白继续看起了其他四道策论题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