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春闱(2 / 4)
春闱正式开始,考官们将试卷发放到了各个号房之中。
号房内,苏慕白领到试卷后简单浏览了一番,随后便研墨开始作答了。
春闱第一场考的是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
要求考生对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有深入理解和阐释能力,能够准确把握经义并进行论述。
这对于苏慕白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苏慕白洋洋洒洒挥笔作答。
春闱连考三场,每场三天。
从二月初九开始考试,一直考到二月十七才能结束。
这个期间,每场考试结束后,家眷可以往贡院送一次补充物资,考生只能在贡院待着。
头一场的三天考试很快便过去了,对于大多数举子而言,第一场难度并不大。
毕竟能来京师赶考的句子,那都是各府的学霸,经义是基本功,都不会差。
不过伴随着第二场的策论题目公布后,贡院内不由得一阵哀嚎。
这次的策论题目很是复杂。
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
简单的四句话,分别出自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经义之中。
而且单单从字面理解,这四句话没什么逻辑相关之处。
但策论却需要考生代圣人立言,而且还需严格按照格式作答,前后逻辑紧密相连。
前文书说过,科举中难度较大的题目便是这种截搭题目,更何况是一连四本经义截搭,这极大增加了考生的答题难度。
但苏慕白在仔细认真思考了一番后,心里已经有了答题思路,在完善了一下思路后,苏慕白便开始破题了。
大学之道,乃儒家修身治国之要;天命之谓性,启人性本善之思;学而时习之,为求知进学之法;孟子见梁惠王,展仁政王道之旨。四者虽言各有殊,然皆蕴圣贤之理,通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当合而观之,以明儒家思想之精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儒家修己治人之纲。天命之谓性,揭示人性本善,承天之命,蕴道德之源。学而时习之,强调学思践悟,以达知行合一。孟子见梁惠王,借仁政之说,论君民之道。四者相贯,共筑儒家思想之大厦,为后世修身立世、为政治民之准则。
在思路构思好后,苏慕白下笔如有神助,一篇文章洋洋洒洒便写了出来。
文章写好之后,苏慕白又认真检查了一番,看看其中是否有违制避讳的地方。
这个尤为重要。
古代讲究为尊者讳,举子行文,既要避父母讳,也要避帝王名讳。
因为没有避讳而被取消科举成绩的人比比皆是,苏慕白自然不想自己在这个基础问题上栽了跟头。
在认真检查了一番,确认文章没有问题之后,苏慕白便将文章誊写到了墨卷之上,而后小心的放到一旁,晾干墨迹。
这一套流程下来,不知不觉已经是日暮西山了。
在处理好了考卷之后,苏慕白整个人也是放松了下来,而后在号房中点燃炉子,熬了一锅清粥,随后搭配着自己带来的肉脯美滋滋的吃了起来。
在第二场策论题目结束之后,号房内的考生一个个垂头丧气,宛如打了败仗一般。
不过春闱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失利停下来。
很快第三场考试便开始了。
第三场考试是考经史策五道,重点考察考生对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体现其治国理政的潜力和见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