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 章 年关将至,李恪归京(2 / 3)

加入书签

年轻时的风范!”

    李恪抬起头,目光灼灼地望向自己的父皇,年纪不过40的父皇鬓角竟已添了几缕刺眼的霜白,虽帝王威仪日重,但眼角眉梢间难以掩饰的疲惫,却让他这做儿子的心头一酸。

    他强压下鼻间的酸意,微哽道:“父皇为国事操劳,清减了许多,儿臣未能常在膝下尽孝,实在惭愧。”

    “诶,说的什么话!”李世民拉着他的手,引他到一旁的榻上坐下。

    “男儿志在四方,你在安州将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屡有善政传来,这便是对朕最大的孝心,比整日围在朕身边说些虚言强过百倍!”

    在所有皇子中,李承乾是嫡长子,承载国本,李泰聪慧,深得他宠爱,但若论性情果决、文武兼备,最像他李世民的,无疑便是眼前这个三子李恪。

    李恪闻言,连忙从怀中取出一本精心整理的奏表,双手奉上:“父皇过誉了!此乃儿臣在封地两年来的政事纪要,以及安州吏治、民生、屯田、武备之详情,请父皇御览!”

    李世民接过,并未立即翻开,而是看着李恪,关切问道:“一路行来,辛苦了吧?关东雪大,道路难行,朕还担心你赶不及回长安过年。”

    李恪回道:“劳父皇挂心,儿臣一切安好!能回长安与父皇、母妃团聚,共度新春,纵有风雪,亦是坦途。”

    李世民欣慰点头,这才拿起那本奏表,仔细翻阅起来。

    奏表中条理清晰,数据详实,不仅汇报了安州民生安定、仓廪渐丰的现状,还提出了几条关于兴修水利、鼓励农桑的具体方略,字里行间,可见李恪是真正用了心,下了苦功去经营他的封地。

    “好!好!好!”李世民越看越是欣喜,连道三声好,脸上笑容愈发灿烂。

    “因地制宜,举措得当,体察民情,未雨绸缪!恪儿,你果然没有让父皇失望!这安州交给你,父皇很放心!”

    他放下奏表,看着英气勃勃的儿子,心中一动,做出了决定:“年后不必急着回去,多在长安待些时日!一来好生陪陪你母妃,二来,父皇也好考较一下你的学问武功,这江山社稷,将来还需要你们兄弟同心协力,共同匡扶!”

    李恪闻言,心头一喜。

    身为藩王,无诏不得擅离封地,更遑论长期滞留京师,父皇此言,无疑是极大的恩宠和信任。

    他立刻起身,再次躬身行礼:“儿臣谢父皇恩典!定当谨遵父皇教诲,绝不敢有丝毫懈怠!”

    “坐下,坐下说话!”李世民摆摆手,心情极佳,随口问起路上的见闻。

    “此番回京,沿途可有什么新鲜事?”

    李恪重新落座,略一沉吟,回道:“回父皇,儿臣一路行来,听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