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升维:科幻写作如何突破(2 / 2)
脑补”其中的美妙之处或者爽感。科幻又是其中门槛尤其高,所需要调动的认知资源尤其丰富的一个门类,这是否会注定近十年或者近二十年来甚嚣尘上的科幻文学衰亡,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呢?
斯坦福大学有一个著名的符号系统专业,横跨了计算机、哲学、语言学和认知科学,探寻机器和人思考过程中的共同之处,以获取不同视角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目标不仅仅是技术专家,更是了解人性,懂得如何正确应用科技来改善人类处境的人文主义者。而科幻小说正担当着文学中的“符号系统”角色,用文字、情节和人物,去跨越不同的学科领域,探寻用不同视角解决问题的方式,并用故事把它们连接起来。但这对科幻小说作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为此,科幻也要主动融入媒介,破壁生长。过去几年里,最具有文学性的科幻作品,不是来自小说,而是剧集和游戏。比如《西部世界》、《黑镜》、《底特律:变人》,还有马上推出的《赛博朋克2077》。它们都延续了科幻小说中最传统的一些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但它们又通过各自不逊于经典文学的复杂结构和精妙叙事,把我们的感知和思考升华到一个觉知的境地。
我们不要去抵抗次元的文化或者不同的媒介形态,要拥抱,要破壁生长。但这种拥抱是平等的,没有谁高于谁,谁要吞噬谁,更多的时候需要文学创作者放下自我,真正理解并融入这种不同的媒介形态。
创作者,应该放下成见,打破标签,附身不同媒介形态,借尸还魂。无论是一分钟微视、90—120分钟的电影,或者几十个小时的剧集,页漫、条漫还是VR交互的深度融合,都在改变讲述一个故事的方式。
3.建立新美学坐标
科技领域的演变,确实也带动了文化领域审美风潮的转向。比如工业革命对于机器美学的崇拜,信息时代极简主义和未来主义的风潮。同样,文学是否也应该有一种新的美学?
随着网络速度的提升,单位时间内人的感官接收到的信息的密度也在提升。例如,原来看视频都是普清,现在发展到高清1080P再到4K,甚至以后可能会有多感官的整合。这是网络时代对人类审美最直接的冲击。对应到文学的风格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在建立美学坐标方面,如朱瑞瑛所说,科幻现实主义是一种高认知密度的现实主义文学,不仅对自信形成一种挑战、满足的代偿机制,更在情感结构上超越了传统文学的人类中心主义,代入了更多的变量。科幻文学在美学上应该能突破更多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形式,通过一种想象力的叙事力量的支撑,可以超越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二分法。
比如,科学怪人,它既是本体又是喻体。这是以往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现象,既显示了现实主义和科幻小说之间的鸿沟并不存在,也揭示了它作为审美和哲学资源的价值。随着日常生活越来越难以被直接表达,科幻小说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管怎么样去描绘这个时代,它是超真实时代也好,后人类时代也好,科技文艺复兴时代也好,科幻文学都需要新的突破。它是现实也是超越现实,它是技术的也是跨越技术的,它需要把握不同层面的现实,叠加并且互相影响关系,去呈现一个更加完整的全新立体的世界图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