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升维:科幻写作如何突破(1 / 2)
在我的《人生算法》里,整本书都是讨论人与AI共生的关系的,六个故事从不同个体的视角去探讨一个人类或后人类如何在这样的一个新世界中寻找自我的位置和意义。其中包括了生育、爱情、衰老、成长、身份、创造等等熟悉的主题,但当出现了机器这样一个他者角色之后,所有的故事都变得不一样。而书中所有的设定都基于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这样让人爱恨纠结的未来其实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
比如以前也有很多写人跟机器恋爱的故事,但都是把机器当成人去写。但如果从机器的逻辑来看,它其实是对人的情感模式的学习和模仿。人对自己的情绪、感情的认知,其实也不是那么清楚,也许爱情本身就是被文化慢慢建构起来的一个东西,是能够通过学习去模仿的。所以在《云爱人》里我写道,通过算法,“让机器爱上你”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这跟机器有没有爱完全没有关系,它能够给你爱的感觉,就足够了。事情但凡加上一个“感”字,就很有意思。“感”才是真实的。我们都只能有真实感,而无法拥有真实。
这也是我对于现实主义的看法,我把这种风格命名为“科幻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写作方式,主要表现在逻辑的可认知性和美学上的自然主义,科幻现实主义则响应这样一个问题:科技已成为我们当今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无法想象如何剥离了科技成分去讨论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然而,中国纯文学长期以来都忽略了这种现象,或者说它没有能力去把握和处理科技的问题。科幻现实主义要深入思考科学、科技在人的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与人有怎样的互动关系?它如何从不同层面影响每一个人对于自我、他者以及整个世界的认知?我们对于技术有怎样的想象?我觉得这是科幻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立场。我也试图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在这样一个“超真实”时代去实现文学与现实之间张力的突破。
在这个时代,科幻文学面临科技飞越、媒介革命和美学标准三大冲击,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冲击,在这里我权当抛砖引玉,提出三种应对手段,希望能有所启发。
1.与科学家共情
日常生活里已经充斥着科技概念,许多科幻文学作品并没有跟上,落后于当代技术。如何让读者在了解现实技术的飞跃之后,在逻辑自洽的前提下,产生对科技的惊异感,当下很难做到。
今天的技术与数学、算法密切相关,更加抽象,很难像经典科学一样可以被具像化或者通过隐喻、转喻令读者领略它的美妙之处。例如呈现算法、量子计算是很难的事情。而科学家有时候比写科幻的人更加前沿大胆。
与文学家不同,科学家是非常理性的,他们喜欢用事实、逻辑和数字说话,但当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又呈现出高度抽象与直觉的特征。就好像我认识的数学家都会告诉我,某一条公式很美。这并不是文学上的修辞或者类比,而是在他们眼中,公式与达?芬奇的画作或者米开朗琪罗的雕像一样,都能够在神经层面产生审美的冲动。这是理性吗?这是感性吗?好像都是,但好像都不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科学家和文学家都在扮演着上帝的角色,只不过一个在客观世界里,一个在文学世界里。
文学创作者尤其是科幻作者需要努力理解,甚至代入科学家感受世界的视角,才能够摆脱以往的窠臼。
2.拥抱媒介变革
从文字时代进入读图时代,从纸媒进入互联网,从聊天BBS到即时通信工具,从短视频到更短的视频。动漫、游戏、VR/AR……层出不穷的媒介形态在改变受众吸收、理解信息的习惯,争夺着非常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而文学作为这个时代冷之又冷的媒介,需要参与者最大限度调动感官和想象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