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如何激发创新精神(2 / 2)

加入书签

比如1818年的《科学怪人》便是将生物学与电磁学结合在一起,想象人类可以借助科学的力量创造出一个不属于这个地球的怪物。甚至还进一步想,人类会因为变成了造物主而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毁灭。而创新毫无疑问也是通过联想来实现新的功能与服务。

接下来是发问。在科幻小说创作里表现为经典的“What If”问题框架(如果……那么……)。如果我们能够预测犯罪,那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少数派报告》);如果机器人想要毁灭人类,人类应该如何反击(《机器人启示录》)。同样表现在科技创新中,当我们研发出了一种新产品、一项新技术,它能够满足人们的哪一种需求,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怎样全新的体验,这同样需要通过发问的形式去推演创新的市场前景。

那么当有了问题之后,我们接下来就应该观察。在科幻小说中表现为设置一个极端场景或情景,把人物放进去,观察其在世界观设定下的反应,如《霜与火》便是测试人在一个生命极其短暂且环境严苛的世界里如何存活下去。同样地,科技创新需要为人服务,这就要求创新者具备对人性及情感的深入敏锐的洞察,这种洞察力往往是由观察得来的。而美国一些科技公司甚至会雇用科幻作家,就他们开发的某项技术进行创作,以获得更多典型场景下用户反应模式的素材。

试错,是每项创新所无法逾越的阶段,就好像科幻小说里一项新技术的应用总是会无法避免地导致灾难或者悲剧的发生,如《侏罗纪公园》里人们试图驾驭自然却被骄傲反噬,如《领悟》中人类得到了超级智慧却也被其重负压垮。所有的新技术都必将面临旧伦理与旧思想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来寻找技术创新的边界与平衡性,比如无人驾驶的法律问题,当事故发生时应该如何判断责任,这些都是确保我们能够顺利推广创新技术的必备过程。

最后的最后,我们需要将前面几个环节的思考结果,以一种完整的、有机的、系统的方式整合起来,让你的美妙创意变成一篇有血有肉、跌宕起伏的小说,或者是一个可以放到市场上去售卖,对其整个生态体系、服务流程及上下游合作伙伴都有充分考虑的成熟产品。至此,我们才算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作或者说创新流程。

近几年,我一直在观察国际上关于将科幻与科技创新进行结合的实践,其中有几家机构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家是XPrize基金会,它是一个为乌托邦式科学幻想提供资金支持的组织,旨在激励和奖励那些对科技创新和人类进步做出非凡贡献的项目。它的信条是——用激进的突破创新造福人类。今年,XPrize基金会召集了一个全明星阵容的科幻顾问委员会,由全球知名的科幻作家和编剧组成。我也有幸作为中国的代表加入其中,与科技创新者们一起探讨技术革命如何改变人类未来。

另一家则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所成立的科学与想象中心(CSI,ter for Sd Iagation),他们更多的是从教育的角度探索科学与想象、未来学习、可感知未来、想象力社群。他们每年都会举办数量众多、形式丰富的活动来吸引学生们从科幻中汲取灵感,并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地提升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比如与美国军方合作的人工智能防卫工作坊,探讨一旦人工智能向人类发起进攻应当如何防御;比如说针对《科学怪人》出版200周年的一系列怪物艺术展,科学探讨以及大型线下虚拟互动游戏,等等。

期待中国有更多的力量参与科普科幻事业,博采众长,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真正让科幻成为激发、启迪年轻一代想象力与创新精神的有力武器,让鲁迅先生未竟的事业得以继续前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