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仄之城(3 / 12)

加入书签

,按照规定,他们失去了在这座城市的居住权。

于是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从药厂运来大批药剂,人格分离融合仪也一刻不停地在工作。我们一会儿在操作室里给市民做手术,一会儿在工位上整理资料。一忙起来,连午饭都顾不得下去吃,只得叫了外卖,直接送到办公室。

“先生,”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你的外卖。”

我抬起头,怔了一下。

是杨蒙蒙的脸。但她的眼神却很陌生,见我迟疑,她不耐烦地说道:“先生,这是你的外卖,快着点儿啊!我还有别的单呢。”

我愣愣地接过来,还没开口,她就已经转过身,去给别的同事递外卖了。这时的她,已经全然没有了在咖啡馆时的娴静和温婉,举止透着强烈的厌烦和急躁。她把外卖往同事罗大姐的桌上重重一顿,汤汁都溅了出来。

“哎,你这人怎么回事,”罗大姐平时就牙尖嘴利,此时正忙,更是怒火上头,怒喝道,“眼睛长屁股上了?没看见一个大活人在面前啊!”

“是个活人啊,”杨蒙蒙冷笑一声,“我还以为是个屁呢。”

“你……”罗大姐指着她,脸都憋红了,看到她脖子上挂着的外卖工作证,“好,你厉害!你叫张元龙是吧,等着吧,你就等着投诉吧!”

我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

眼前出现的人,虽然是杨蒙蒙的躯体,灵魂却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的。

战后,核污染持续扩张,可居住的土地却在逐渐缩减,人们不得不涌向为数不多的几座安全城市。城市人口顿时呈爆炸式增长,为了控制生存空间,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将楼层建高、出台限令、压缩居住空间……但效果都不怎么样。所幸,在城市运行系统崩溃前的危急时刻,一项崭新的技术及时被研发了出来,一时间成了减缓空间压力的最有效手段。

人格分离融合技术。

早在战争刚刚结束时,政府就预料到了这样的结局,于是召集了一大批心理学家和脑神经专家,对多重人格患者进行了研究。他们试图打开人体躯壳,让身体成为容器,让更多人格融入。

也不知那群书呆子究竟是怎么研究的,更不清楚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制造了多少白痴——或者尸体,总之到最后,他们成功了。

最开始,只要对城市的贡献达不到最低水平,就会收回城市居住证,被强制送往人格安置局,进行身体检测。如果身体健康、相貌出众,便会成为“接纳者”,必须允许别的人格注入体内;反之,身体状况糟糕、姿色平平,就会把人格抽离出来,注入别人的身体里——两种情况,都意味着自己不再独自占有一具躯体。不同的人格,在同一个身体里,轮流苏醒,切分一天中所能活动的十八个小时。

而居住证所需要审核的,就是对城市的贡献,新法上说,这是从个人收入、文化创造和商业价值等方面综合考虑的——换句话说,具体的标准谁也无法说清。

到了后来,尽管政府说得冠冕堂皇,但所有人都明白了:唯一的考核标准,就是钱。

有了钱,就可以把跟自己共享身体的人格,赶到其他人身体里去,或者赎回自己原本的身体。当然,越来越多的有钱人选择给自己换一具更健壮、更美丽的躯体;没有钱,即使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身体,或者身体被其他人侵占了,也会被加入新的人格,不过苏醒的时间会进一步被压缩。

局里的名单上,这座城市创造最高纪录的接纳者,一具躯体里总共容纳了七十九个人格——他后脖子上的条形码,密密麻麻。这也意味着,每天平均下来,每个人格能使用这具躯体的时间,还不到十七分钟。

这次审核过后,恐怕这个时间还会缩短。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