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打破常规,坚决力挺!(1 / 4)
赵建国主任从红星厂回来后,仔细审读了报告。
报告详细阐述了红星军工技术研究所因承担高度机密的前沿武器研发任务,对核心研发人员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有特殊且极高的要求。
现行统一分配制度难以精准满足此种特殊需求。
为此,特申请在京华大学等少数对口高校,试行由研究所主导的小范围的专项招聘选拔。
赵建国没有丝毫耽误,在亲自修改润色,然后郑重地盖上了宁市国防工业办公室的大印。
这件事若成,对红星厂、对宁北市的军工发展,乃至对整个行业的人才选拔机制,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但他也清楚,这件事非同小可,不是那么容易过关的。
由于只是单纯的人才分配,他没有选择越级上报,而是按照组织程序,首先将报告递交到了省工业国防局。
这一步至关重要,省局的态度是通向更高层的关键。
省工业国防局的王局长,早就在红星厂和前进厂第一次联合生产时,就通过办公室主任刘向前作出了一部分指导意见。
所以当他收到宁北市国防工办这份非同寻常的报告后,高度重视,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吩咐秘书:
“通知相关处室负责人,下午开个专题会,讨论宁市这份报告。”
下午的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微妙,王局长首先让办公室人员宣读了宁北市的报告内容。
报告刚念完,分管人事调配的李副局长就皱起了眉头,率先发言:
“王局长,各位同志,红星厂……哦不,现在叫红星研究所,最近确实成绩斐然,‘红箭-1’项目立功受奖,成立正团级研究所,这些都是可喜的。”
“但是,这个申请……我觉得有待商榷啊。”
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惯有的谨慎:
“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统一分配,这是多年来的既定政策和制度优势,保证了国家重点领域和边远地区的人才供给,具有计划性和公平性。”
“如果允许个别单位,哪怕是红星研究所这样的先进单位,自行其是,去学校‘挑拣’人才,这会不会打乱整体的分配计划?会不会引起其他单位的效仿,造成不必要的攀比和混乱?”
“更重要的是,这是否符合当前的政策导向?”
李副局长的话代表了一部分保守干部的想法,稳定和计划性是首要考虑。
另一位负责高校衔接的处长也补充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