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大宝贝儿叶诗韵(2 / 4)
大宋钱庄。
大宋的钱庄,落在三司下,是由朝廷背书的,它虽未及后世银行体系完备,却已初具资金融通之雏形。
其最核心的作用,便是聚拢民间散落的閒钱——百姓或商户手中有暂时不用的铜钱、绢帛,可存入钱庄,换取一纸存票,既免了家中藏钱的风险,钱庄还会按约定给予些许利息,这便如后世银行吸收存款,將分散的资金归集起来。
与此同时,钱庄也会向急需资金周转者放贷。譬如商队要採购货物却一时银钱不足,或工坊需添购设备、僱佣工匠而资金短缺,便可凭抵押物向钱庄借贷,约定期限內连本带利归还。
这般运作,让閒置的资金流向了有实际需求的地方,使得原本可能停滯的生意得以延续,待盈利后再偿还本息,无形中让钱“活”了起来,这与银行发放贷款、支持生產经营的逻辑相通。
——同时,这也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此外,钱庄还承担著异地匯兑的功能。
彼时,大宋疆域辽阔,商人间跨路跨州交易频繁,携带大量铜钱包括金银既不便又危险。
於是,商户可在本地钱庄存入款项,换取標註金额的钱引,到目的地后再凭钱引到对应钱庄兑取现钱。
这便省去了长途运钱的麻烦,也降低了途中被盗的风险,相当於早期的转帐结算,为商业往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这些业务虽简单,却已搭建起资金流转的初步桥樑。虽然相较於后世金融机构的多元与规范,大宋钱庄的规模、业务范围仍受限於时代——放贷多依赖熟人信誉,匯兑覆盖范围有限,更无证券、保险等复杂业务,但其聚拢资金、调剂余缺的核心作用,已显露出金融的早期形態。
赵俁提起钱庄,就是想跟叶诗韵说,他们已经有了金融,还要什么金融
叶诗韵说:“臣妾之意,乃彻底放开钱庄,只要达到开设钱庄条件之人,皆可开设钱庄,我皇家亦可开设钱庄,朝廷抓大放小……”
当前大宋钱庄虽然已经分布於各大府城、州城、口岸及海外,不过其运作仍就囿於旧例:放贷多赖抵押物,匯兑凭单一钱引,且因属朝廷官办,少了几分活络。
想要使金融之力真正適配工业初兴、海贸日繁之局,就需要另闢路径。
也就是,以皇家名义新设钱庄,同时开放民间开设钱庄之禁,与既有的大宋钱庄形成多足鼎立之势。
在叶诗韵看来,设立皇家钱庄,好处至少有四:
一、赵俁亲涉其事,加盖御印的钱引,所生成的诚信,远非寻常商號可比,民间及海外商户肯定更愿信之,即便与大宋钱庄同处口岸,皇家钱庄凭此信誉,也能先行试凭经营放贷:工坊有新织机、矿场有新冶法,不必仅以田宅为押,只需核算其產能、订单,便可以预支款项。大宋钱庄碍於“官办”的身份,难免会担心“滥贷”之责,皇家钱庄则可借“皇家背书”试错,为后续金融改良探路。
二、皇家钱庄可牵头设“保险”、“证券”之制:海商出海,向钱庄纳小额钱財,若遇风浪船损,钱庄按约赔付,此为“保险”,可解海贸之险;大工坊欲扩规模,可由皇家钱庄代发“股券”,百姓购券后,按工坊盈利分利,此为“证券”,可聚民间散钱办大事。这些新制非大宋钱庄所能轻易推行,皇家钱庄出面则名正言顺,且能借皇家资源整合商户、工匠之力,使制度落地更顺。
三、大宋钱庄自恃官办,少求变革、发展之心;若皇家钱庄以新制、新规与之並行,民间再获设钱庄之权——民间钱庄或凭地缘之熟,或借与商户之亲,可创更灵活之利率、更简之匯兑流程,也有其自己的优势。三者共存,必定会產生竞爭的关係。朝廷的大宋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