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少女阿滨东渡(4 / 5)
nbsp; 第一首叫《呼吸频率》,纯钢琴伴奏,记录的是他在医院化疗期间的心电图节奏改编成的旋律。“每次心跳紊乱,我就把它记下来。”江临说,“后来发现,这些不规则的节拍,反而最有生命力。”
第二首是《雪落苏黎世》,小提琴与电子合成器交织,描绘冬夜里独自走在街头的画面。“那时候总梦见你来找我,醒来却发现枕头湿了一片。”他笑着说,语气平静,“但现在回头看,那段日子也不是全然痛苦。它让我学会用耳朵听世界,而不仅仅是用手写歌。”
林然听得眼眶发热。他忽然明白,这五年江临并非停滞,而是在另一种维度完成了蜕变??他的音乐不再追求流行度,而是直面脆弱,拥抱不确定性。
“我想把这些都放进《逆?回声》。”林然说,“不只是我们的故事,还有那些没能站上舞台的人的声音。”
江临点头:“我们可以发起‘未完成旋律征集计划’,邀请普通人投稿他们写了一半的歌,由我们来续写、录制。”
“然后办一场公益音乐会。”林然接道,“门票收入全部捐给青年艺术家健康基金。”
两人相视一笑,如同回到十七岁那年,在琴房里畅想未来的模样。
深夜散场时,雨又下了起来。司机提议送江临先回住处,却被他拒绝:“我想和他多待一会儿。”
于是他们在露台驻足,任细雨沾湿肩头。远处城市灯火朦胧,像漂浮在水中的星辰。
“你说,如果我们早一点坦白,是不是就能少走些弯路?”江临忽然问。
“我不知道。”林然望着天际,“但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现在这条路。因为正是那些误解、沉默和等待,才让这首歌有了重量。真正的爱,不该建立在完美假设之上,而是在破碎中依然选择拼凑。”
江临轻轻靠在他肩上:“下次别再半夜蹲录音棚外等我了。”
“那你别再一声不响消失五年。”林然搂住他肩膀,“约定好了。”
“嗯。”他闭上眼,“以后每年四月十八,我们都来这儿听雨。”
几天后,国家卫健委正式批复“青年艺术家健康守护计划”二期试点,覆盖全国十二座主要城市。林然受邀担任形象大使,并在发布会上宣布成立“逆光基金会”,专项资助患重大疾病的年轻创作者继续艺术之路。
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支纪录片片段:一位患渐冻症的独立音乐人,在轮椅上完成人生最后一张专辑。影片结尾,是他颤抖的手按下发送键,邮箱标题写着:“致林然老师:您的歌给了我最后的力量。”
林然在现场鞠躬致谢,久久未起身。
当晚,他更新社交平台:
>【《逆?回声》第三章启动。
>主题:回应。
>形式:开放合作。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