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千古奇冤(1 / 3)

加入书签

黄河的水患,赵祯的抱恙,辽兴宗耶律宗真的突然驾崩,这些事连在一起生让宋朝的这帮士大夫都想到了一个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当今圣上不但无子而且也没有确立未来的皇位接班人。

黄河是在这年的四月再次决口,五月的时候中原地区又是暴雨成灾,京城开封更是时隔多年再次变成了东方威尼斯,百姓出门多靠划舟而行,有钱的人家和官员们更是纷纷搬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另寻栖身之所。

这一切被崇尚天人合一之说的士大夫们认为是宋朝国本不稳的征象,本来赵祯如今就患有风疾,说不准哪天就乘风而去,他如果走了,这皇位谁来接替?换言之,朝堂上的衮衮诸公都认为只有确立赵祯的接班人才能让宋朝的国本稳固,要不然这天灾人祸不断降临的日子就将永无止境。

诚然,赵祯早就有一个此时已经二十四岁的宗室养子赵宗实,可这个养子的储君身份甚至是皇子的身份一直没有被明确,中途甚至还因为赵祯生了儿子(后来不幸夭折)被遣送回了商王府。

况且,赵祯一直没有断绝自己还能再生一个儿子出来的念头,倘若立赵宗实为储君之后再又出来一个皇子,那么赵宗实又将置于何地?再者,赵祯刚刚病大病初愈,如果在这个时候跟他提立储的事会不会触碰到他的逆鳞?这会不会让此时对自己的健康甚是敏感的赵祯觉得这些大臣是在咒他早点死?

立储确实关系国本,可皇帝的心思和意志也是要考虑进去的,但皇帝可以换,国本却是必须要稳。

有鉴于此,众大臣还是决定把这事给公开摆到台面上来说。

事实上,早在几个月前文彦博和富弼就曾经给养病期间的赵祯建议正式立赵宗实为储君,而赵祯也同意在万急时刻可以把赵宗实的皇子身份加以明确,但这仍然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所谓的万急时刻究竟指的是什么?是赵祯行将驾崩还是病情一直不稳?抑或是赵祯突然一命呜呼?这事于是乎就成了温吞水,而等到赵祯病情好转之后,文彦博和富弼也没再好给赵祯提立储的事,但事实上这二人连立储的诏书都拟好底稿了,就剩赵祯最后点头同意。

想让赵祯立储的人可不止文彦博和富弼,知谏院范镇在这年五月向赵祯上疏直言请求立储。

他明确指出,太祖皇帝在世时就确立了太宗陛下的皇位继承权,真宗皇帝在陛下未出生时也早就收养了一名宗室子弟养于宫中以备将来,他希望赵祯效仿太祖和宗真两位皇帝的做法,从而早日确立皇储的身份和地位,以安天下亿万黎民之心。

文彦博看到这份奏疏不免大惊。

为何?因为宰相大人怀疑有人这是在涉嫌跟他抢夺未来皇帝的拥立之功,于是文彦博让蔡挺以私人名义去打探范镇的口风,问他为何要这样做?范镇不知所云,他哪里想那么多,他不过是就事论事而已。

蔡挺又问他为何这事不和宰相等人商议,范镇的回答或许会让曾经的屠龙少年文彦博无地自容。

他说:“镇自分必死,乃敢言,若谋之执政,或以为不可,岂得中辍乎?”

如此说来,范镇可谓是抱着可能会被皇帝重处甚至是被杀头的风险向赵祯建议立储,可文彦博却以为他这是在跟自己抢功。

两相对比之下,文彦博可以说是汗颜得无地自容。

继范镇之后,殿中侍御史赵拚也上疏要求赵祯立储,但二人为了避嫌都没有说要立谁为储,只是希望赵祯能够从宗室子弟里选一个德才兼备之人备位大统。

在这二人之后,历史上的一位级名人也在此时加入了倡议立储的行动当中——司马光。

司马光此时的职务是集贤校理,实际差遣则是远在山西太原担任并州通判。

与范镇和赵拚一样,司马光的上疏内容与这二位并无多大出入,也是请求赵祯在宗室子弟里择优选人立为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