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战云再起(2 / 3)

加入书签

也不少,个人私生活更是被很多人所诟病,但文彦博何曾在这些方面留下过半点污垢和瑕疵?而且此人还长寿,差点就要成为百岁老人,如果没有高深的心性修为和境界以及被自己所深刻认同的人生哲学,他断不能成为长寿老人。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人生赢家,莫如斯也。

只是,高处不胜寒,从今以后你文彦博可就要成为众矢之的,在你的下面可是有好大一群人在眼红你的这个位置。

文彦博正式出任大宋相的这个时候是公元1049年8月,此时距离黄河决口并改道已经过去了一年有余,按照之前丁度的治河方案和时间计划表,此时的黄河决口应该早就被堵上了,而黄河也再又经由之前的故道流向了大海。

但是,事实又是如何呢?事实就是这个决口根本没堵上,甚至压根就没有派人去堵。

也就是说,宋朝已经默认了黄河改道的事实,并且也不打算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让它重回故道。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宋朝的君臣们突然现黄河的这次改道在某种程度上竟然对他们来说是因祸得福!

丁度的设想是等到公元1049年开春以后就组织人力全力堵塞决口,可还没等到春暖花开,宋朝这边就突然绷紧了全身的每根神经,因为他们现北方的那个一直都不怎么让他们安心的邻居又开始在边境地带大量地集结兵力。

这件事让宋朝举国的公卿大臣都立即毛倒竖,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看来这辽国人是想要趁着我们宋朝大水来个趁人之危啊!

此念一生,群臣集体慌了神。

宋朝现在可是虚弱得很,为了抗灾救灾以及赈济灾民,宋朝这一次可谓是下了血本,国库大把往外撒银子就不说了,就连江南地区也是把大量的存粮都给送去了救济灾民。

如果真的马上要跟辽国人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钱粮可从何而来?更糟糕的是,河北地区由于常年不打仗导致武备松懈,再加上河北的军卒有好多都在当地参与抗灾,真正守城和守边的人是少的可怜。

用此时三司户部副使包拯的话来说就是:今河北、河东沿边兵寡财匮,招置卒难,惟有民兵可用,况边任武将,未甚得人。

在包拯的眼里,河北的军队无论是将官还是普通士卒都是一群不堪大用之辈,这样的兵怎么能够抵挡如狼似虎的辽国十万铁骑?还有,一旦开战就需要耗费无数的钱粮,可问题是现在河北都被吃空了,辽国人这时候如果攻到城下来,都不用他们怎么动手,城里的宋朝军民在数日间就会被活活给困死饿死,那样一来辽国人就可以兵不血刃地在河北大地上攻城略地。

在慌乱过后,宋朝的这帮大臣突然两眼放光,他们现宋朝真的是好幸运。

为了抵挡辽军铁骑的入侵,宋朝自太宗年间开始便在河北修筑了很多的人工湖和堰塘以及水田,而黄河更是阻挡辽军入侵的一道天然防线。

这次黄河改道无意间把这条天然防线给向北延伸了,这可比那些湖泊和堰塘管用多了。

既然如此,那宋朝为何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让黄河重回故道呢?就让它保持现状难道对宋朝不好吗?

这些话宋朝的大臣们谁都没说,也不便说,但谁都心知肚明并暗中窃喜。

现在明白宋朝为何会以剿匪为由向河北增派驻军了吧?他们这哪里是剿匪,分明是在防备辽国人可能的突袭。

但是,宋朝以剿匪这个名义向河北增兵可谓是名正言顺,你辽国人就算是有意见也不好说什么。

由此,宋朝的头等国事不再是堵塞黄河决口,而是防备辽国的入侵。

为此,朝中的大小官员相继向赵祯献言献策,整个宋朝无论是朝中的文臣还是边关的将士都开始对辽进行备战,而在我们的民间故事里以断案如神而家喻户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